“农田果园见过不少吧?可我今天带你们去采访的农耕园,可大有玄机。”10月20日下午出发前,太原市小店区新闻中心主任高锦华的一句话,勾起了本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晋企业行”采访小分队记者们的好奇心。
出了喧嚣的闹市区,从小店区政府驱车往南,半个多小时后,小分队来到了北格镇张花村。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个高大的假山瀑布,这就是采访小分队此次的目的地——太原市华辰高科农业观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辰”)的“农耕园”,也是太原市目前最大的一个农业观光示范园,占地面积500亩。
走进公司总经理武红梅的办公室,一份当日的《山西经济日报》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武红梅说自己是《山西经济日报》的老读者,见到采访小分队记者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没有过多寒暄,武红梅随即当起了“导游”,带领记者开始参观农耕园。
恰逢金秋,农耕园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枝,园区路上晾晒着刚刚收获的黄豆和玉米,红彤彤的嘎啦苹果映红了果园工人的脸庞。“过去这片土地都是盐碱地,后来华辰将这里改造成了果园。从开园起我就在这儿工作了,每个月能挣两千多元。”说起这些,工人杨连生的脸笑得比苹果还甜。
武红梅介绍说,公司的员工很多都是附近的村民,有100来人,妇女占到80%。苹果园里,热情的武红梅随手从树上摘了几个苹果塞到记者手中:“你们尝尝,咱果园的苹果有啥不同,好吃不?”记者推辞不过,拿起苹果咬了一口,又脆又甜,果然名不虚传!“公司经常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来果园指导,不用任何化学农药,是纯正有机水果、绿色水果。”武红梅很是自豪。
采访时,记者在梨园门口遇到了一位22岁的大学生张娇娇。她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一毕业就应聘到了华辰,工作四个月了。面对记者“作为大学生,来这里当个‘农民’是否觉得屈才”的疑问,张娇娇开心地说:“公司刚刚调了工资,我现在能领两千元了,比很多在市区工作的同学工资都高,还包吃住呢。”她还告诉记者,现代农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前途好着呢,“在我们园区,做农民也是一种享受”。
在园区的后门口,武红梅指着眼前的一片土地,展望起未来:“今后,园区还要再扩建300亩,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接待能力,真正实现把现代农业模式与旅游观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下个月,我们的手工作坊就开张了,手工做豆腐、灌肠,让市民能够看到制作过程,吃得放心。”
记者手记
很多人都知道,目前搞农业产业不只见效慢,甚至是个“赔钱的买卖”。华辰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当?总经理武红梅给出了三个理由:环保低碳,前景广阔,能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她说,农业转型,对于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充分利用紧邻市区的地域优势,将现代农业模式与园区旅游观光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华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按照华辰总经理武红梅的计算,在农耕园二期工程所有项目完成后,可实现产值1176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200万元,缴税总额896万元,净利润2240万元。企业人员达到150人以上,带动周边农户500户,对新农村的建设也将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华辰经验表明,坚持用现代企业理念谋划农业,突出特色,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优化服务方式,努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报记者 王秀萍 实习记者 贺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