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点亮农民绿色新生活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1/23 11:28:59

    做饭不烧煤,照明不用电,生活纯绿色,环保又方便。这是广大农民赞美沼气的一句顺口溜。
    沼气作为一种洁净、新型、绿色、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在我省广大农村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人畜粪便、秸秆等为原料的各类沼气工程遍布各地,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等规模不同的沼气工程在三晋大地星罗棋布。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沼气用户达到70万户。
    清洁能源进农家
    “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这是广大农民过上“气”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沼气这一绿色新能源带给农家幸福生活的写真。
    “十一五”期间,山西沼气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省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农民的生活习惯等,推出了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大中型沼气等形式多样的沼气工程,在政府补贴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一大批乡村实现了以沼气代替煤炭、薪柴,由可再生能源代替一次性能源,由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的升级,为“气化山西”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屯留县上村镇新西村,2004年开始利用人畜粪便发展户用沼气,到目前全村240余户农户中已有220余户用上了沼气,该村的沼气使用率、沼气户数以达到了90%以上。高平市米山镇酒务村建起中型纯秸秆沼气站,该站总投资350万元,建设400立方米高速厌氧塔一座,100立方米深度发酵塔一座,300立方米的常压贮气柜一座,100立方米地埋式贮气归一座,使350户农户用上了洁净的沼气。在我省像新西村、酒务村这样的沼气村从南到北处处可见。
    祖祖辈辈燃煤烧柴的农家用上清洁能源沼气,使他们的日子变了样。新西村村民刘靠山高兴地告诉记者,过去做饭主要靠燃煤烧炭,家里每年总需买煤炭2—3吨,按现在的市场价格计算,需要花费2000多元,不但成本高,而且做饭费时费力。现在,只要轻轻一开气门,半小时左右香甜的饭菜便摆上餐桌。刘靠山指着家里的沼气灯自豪地说,除去做饭用气,现在照明都不用电了,沼气灯让咱把电费也省了,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咱现在的生活那是真的低碳绿色。
    农村旧貌换新颜
    环境脏乱差是困扰农村多年的一个顽症。沼气产业的兴起不但使农民走进了“气”时代,同时更使农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走进原平市新原乡唐林岗村,只见村里街道干净整洁,临街墙壁洁白统一,好一派新农村的新气象。村支书李中午说,沼气进农家,把原来农村的环境问题终于解决了。以前,村民做饭要燃煤烧柴,院子里大门口,不是煤堆就是柴堆;村民养猪,垫圈起圈,不是土堆就是粪堆;村民的厕所露天开放,滋生蝇蛆,这些问题让人头疼不已。现在沼气进村,这些老问题都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在村民李文生的庭院,记者看到他家虽然养着几头猪,但是由于粪便全部送入沼气池无害化处理,所以圈舍干干净净,并无难闻的气味;家里的厕所连通沼气池,封闭使用,因而没有蚊蝇,很是卫生;厨房里,只见厨具干净,灶台没有半点灰尘,墙壁洁白,窗明几净,全然没有一丝烟熏火燎的痕迹。“瞧瞧,咱农民的生活环境不比城里人差吧!”言语间透出李文生的几分喜悦和骄傲。
    在农村除去燃煤、养殖、厕所等污染环境外,焚烧农作物秸秆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污染源。如何把秸秆资源利用起来,让其造福百姓呢?沼气工程终于将其化害为利。以高平市为例,全市建起了大中型秸秆气化工程23处,使大量的秸秆得到了有效的利用。米山镇的酒务、米山两个大中型纯秸秆沼气站,保障了全镇11个行政村的农户用气,每年可处理秸秆4500吨,节约煤炭9000余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2500余吨。而在全省,去年因沼气工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5万吨,这组数据着实令人振奋。
    沼气产业的能源功能、环境保护功能,使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获得提升,生活环境更加美好,为农民打开了一扇低碳、绿色的幸福之门。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