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账一辈穷。
从1968年12月8日开始,侯乃田坚持天天记录生活和工作中工程的预算和效益、经济往来账目、物资调配的详细清单、家庭日常生活的每笔收支等等。43本日记、91.9万字全面展现了山区农村的种种变迁。
“明白卡”来了。对老侯来说,“老日记”碰到了“新日记”,该以怎样的方法协调两本“日记”呢?
在经过三年多的试验后,由农户和县、乡、村干部共同记录的“日记”——助农增收明白卡很快就要推广到侯乃田的家乡左权县芹泉镇中寨村了。
实践:源于探索
沿着晋中市委、市政府开启的“明白卡”道路,用工业生产般的精密计划思路来指导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理念已经在太行山上“落地生根”,数万名像侯乃田一样的农民,从此将走上精细化的农业生产道路。
“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其中最难的是让农民持续增收。怎样才能找到好的着力点,督促领导干部深入一线为民解忧,帮助广大农民持续增收?带着这样的问题,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设计了农民增收明白卡,并于2008年4月启动了试点工作。榆次区北田镇被确定为农民增收明白卡的试点乡镇,榆次区北田镇西祁村、左权县龙泉乡西瑶村等一批乡村被列入了最早的试点村行列。
“明白卡”试点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3年之后,“明白卡”工作成果喜人。如今,试点的数量由原来的11个乡镇、43个村、9136户,拓展到目前的54个乡镇、484个村、11.9万户。与此同时,“明白卡”的形式不断翻新、内容全面科学、模式各具特色、作用日益凸显。
希望:洒满田野
在农民增收明白卡试点工作实践3年之后,2011年11月21日,晋中市农民增收明白卡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革命老区左权县召开。
左权县在“明白卡”纸质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助农增收电子明白卡”,这是全市首家独创之举。
玉米14亩,亩均利润957元;谷子4.5亩,亩均利润444元;土豆1亩,利润950元;黄豆1亩,利润200元;黑豆1.5亩,利润67元……在左权县石匣乡竹宁村农民霍海忠的“明白卡”上,一栏栏表格、一串串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了他今年收入的来源。
常年在家种地的老霍告诉记者:“以前只知道瞎种,别人种啥我也得种啥,现在算算,还是种玉米最来钱,种豆子是又费劲又吃亏,明年多种玉米,不种豆子了。”
在太行山上,通过创新改进、提升功能、有效利用,“明白卡”的创造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在内容上,左权县把“明白卡”进行了改进和充实,在原来只记录农户收支明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惠农政策、农技知识、涉农法规、发展规划以及涉农部门帮扶及反馈等内容,且名字也由原来的“农民增收明白卡”改为“助农增收明白卡”,强调了各级干部主动性地“助”。
在形式上,左权县就是把助农增收明白卡由装订册变成活页,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乡村、不同的年份随时调整卡上的内容,既方便又可节约成本。
在功能上,左权县把助农增收明白卡与省市领导住村帮扶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县一品”工作、农民专业合作发展以及涉农部门帮扶服务相结合,将“明白卡”运用于对整村、整乡产业发展的分析研究,推动了农民增收、产业调整和农村整体发展。
目前,左权县龙泉、寒王、麻田三个乡镇助农增收明白卡已全部推开,其余乡镇按区域、分产业、有重点、分类别推进,共涉及111个村、18894个农户,占全县行政村和总户数超过50%。
如今,在老百姓心中,“明白卡”已成为“幸福卡”、“服务卡”和“民生卡”。
创新:永无止境
左权县委副书记赵宏钟告诉记者,左权县结合“明白卡”试点工作开展三年以来的成效,积极探索试行助农增收电子明白卡的运行模式,借助电脑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分析,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准确,更具参考价值。
据了解,左权县试行的电子明白卡按照“农户自主录入、村级帮助管理、乡级查询指导、县级对比分析”的模式,通过专门软件收集、汇总、管理农户信息,同时进行农户、村庄、乡镇之间品种、种类、行业、产业的纵横分析比较。目前,使用便捷、成本低廉、运行科学的电子明白卡在寒王乡里长村已经取得了较为成熟的使用经验,初步具备了在全县推广的条件。
与此同时,左权县还将大胆突破,通过实施“翻番增收明白卡”工程,推进计划落实到户、产业覆盖到户、政策惠及到户、资金投入到户、帮扶指导到户、科技服务到户,尽快帮助引导农民在今后五年内增收致富,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
“明白卡”承载着晋中市农民增收的幸福愿望,在新的起点上启程了。
评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农民增收明白卡”是晋中市帮助农民增收的一个办法,目的是让农民学会怎样科学经营,让县乡村干部明白如何科学服务农民。
首先,“明白卡”是一个“算账卡”,可以帮助农民朋友弄明白怎样挣钱更挣钱,怎样花钱更省钱。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账一辈穷。农村群众大多无算账习惯。挣也不算账,花也不算账,往往导致挣钱糊涂花钱快。“明白卡”像一本精细的账本,分门别类列出收支明细。只要填好这张卡,钱从哪里来,到了哪里去,一目了然。农村有个比喻:挣钱像耙往回来耙,花钱像锹往出去扬;不怕耙得多,就怕扬得快。知道了钱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在挣钱上和花钱上精打细算,选择最优方案,多多地往回来“耙”,少少地往出去“扬”。
其次,“明白卡”是一个“科技卡”,可以帮助农民朋友增加致富本领。它不仅是个“账本”,翻看《助农增收明白卡》,只有薄薄26页,编印有设施蔬菜栽植技术和核桃树栽植管理技术等农技知识。“明白卡”发到哪,这两样技术就传播到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明白卡”多掌握一两门技术,增收起来就如虎添翼。
再次,“明白卡”还是一个“便民卡”,可以方便农民朋友生产生活。当前农民朋友在生产生活中有不少不明白之处,如不明白惠农政策、不明白相关法规、不明白涉农部门电话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增收。“明白卡”把与农民朋友生产生活关联紧密的政策、法规以及涉农部门电话择要编入,真正做到了“一卡在手,遇事不愁;贴心群众,排难解忧”。本报首席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