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同市南郊区的马营村,是当地名副其实的蔬菜村,温室蔬菜是马营村的主导产业。2010年,马营村农业总产值是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80元,其中,蔬菜产业产值就达到1100万元,人均蔬菜收入620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比重的91%。那么,马营村是怎样依靠温室大棚让农民鼓起腰包的呢?
马营村紧靠同煤集团,周围厂矿林立,人口60多万,有着广阔的蔬菜消费市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正是看到了这一家门口的市场,所以决心带着村里人走出一条种菜致富的路子。
然而,如何才能让百姓相信种菜能赚钱,肯于跟着干呢?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止步于宣传发动,而是自己首先带头建温室大棚,以实际行动做给百姓看。结果,当百姓看到村干部的温室大棚投资不是很大,风险不是很大,收益确实可观时,于是便纷纷行动起来。就这样,在示范引路下,2008年全村首批就建成温室大棚100栋,每栋大棚当年平均收入1.5万元。
温室大棚良好的经济效益,点燃了百姓种菜致富的希望。2009年,村两委班子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拉开了引资1.07亿元,建设“马营村设施蔬菜基地”的序幕。他们规划基地总面积1450亩,建温室大棚1000栋,蔬菜配送中心一个,育苗基地一个。2010年,700栋温室大棚已顺利建成,并投入生产,其余正在逐步建设中。
基地建设,让马营村很快成为蔬菜专业村,也让百姓找到了一条生财之路。
蔬菜产业要发展,土地保障是关键。为了确保蔬菜产业的用地需求,村两委班子在征求民意的前提下,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研究制定了《马营村处理土地问题实施方案》。《方案》规定:村民可选择获得一次性现金补偿流转土地,即一次性获得二轮承包期剩余年限土地流转补偿款,优质地每亩每年1000元,普通地每亩750元;村民可以一次性用二轮土地承包期剩余年限土地租金承包温室大棚,流转土地少的村民也可以几家一起承包温室大棚;村民如想继续种植蔬菜之外的其他作物,可以调地;对于从未承包过温室大棚的村民,村委会负责协调银行,解决不少于5万元的小额贷款。
马营村从土地方面予以保障,从资金方面予以支持,极大地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到今年,蔬菜温室大棚超过了千栋,蔬菜产业已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致富产业。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