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笤帚一天能做40多把,用的全部是山上的茏须草,加上木柄、人工和绳子等,加起来成本不到3元钱,做好后的笤帚一把能卖到6元。”怀仁县吴家窑镇吴家窑村的史云书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他的生意经。
山头上遍地可见的荒草缘何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又是如何利用看似一文不值的野草为自己带来财富的?
在群山环抱的怀仁县吴家窑村,近几年开始退耕还林,但由于该乡煤炭资源和高岭土资源非常丰富,因此退耕还林后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降低,绝大部分农民已经转为产业工人,在附近几大煤矿和久负盛名的吴家窑陶瓷公司上班,或者自己养大车跑运输,收入甚至比退耕还林前还要高,而史云书老人利用山上随处可见的茏须草做手工笤帚,则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收的好渠道。
来到史云书老人位于街边的小卖部,小卖部的窗台下面整整齐齐地摆着一排笤帚,这些笤帚的原料正是山上长着的茏须草。吴家窑镇人大主席石振禄告诉记者,种蓄根草本植物是吴家窑镇的特产,因其柔韧有力又低碳环保的特点,成为做笤帚的上好原料。由于老人做得笤帚个大、结实,因此十分畅销,供不应求是经常的事。
当问及做笤帚的初衷,老人说:“我的年龄大了,不能外出打工了,孩子还小,儿子现在还在读高二呢,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就寻思着搞点什么来创收。偶尔一次买来笤帚,发现那笤帚头的原材料竟然就是咱们村山头上的茏须草,于是就想着做笤帚。以前都是我自己上山拔草,现在销量大了,顾不上了,就收乡亲们拔来的草,一斤一块三,能做一把笤帚。靠着做笤帚,我一年靠做茏须笤帚净收入20000多元。现在家里的经济条件明显好了,供孩子上学也不觉得多吃力了。”
从老人口里,记者了解到,做笤帚看似并不复杂,实则颇有难度,需要人的耐心和细心,目前全村只有史云书一人在做笤帚,老人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笤帚王”。
从老人家里出来,石主席告诉记者,吴家窑盛产茏须草,退耕还林后,茏须草更是越来越多,山上的林间行地里到处都是,村民们将草拔出,一部分卖给史云书老人,一部分则被内蒙、河北的厂商收购。茏须草扫帚是学校、厂房和家庭必备的清洁工具,销量十分巨大,因此对茏须草的需求量必然也十分旺盛。退耕还林后,当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耕地,无劳动能力者除了政府的补贴外再无收入,而茏须草无疑成为了农民的“致富草”。若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其进行人工培育,同时对农户进行做笤帚的技能培训,将单纯的原材料变成产品,必将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最终会成为当地农民除打工、跑运输之外的又一条致富通衢。本报首席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