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百花齐放春满园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6 11:06:27

    时近深冬,万物枯黄。然而,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赵家沟村设施大棚前却是人声鼎沸,前来拉运西红柿的车辆络绎不绝。小小西红柿做成了大产业,每个大棚年净收入2万多元,乐得该村种植户们合不拢嘴。这是天镇县积极实施“一村一品”富农战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已见成效的一个喜人场面。
    近年来,天镇县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该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100多个,培育了种、养、加工各类典型村30多个,扶持示范户近千名。如今的天镇,“一村一品”如百花齐放,显现出勃勃生机。
    镜头一
    韩小屯村:麻油飘香致富路
    韩小屯村是米薪关镇的一个贫困村,全村1360口人,土地贫瘠,过去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然而,这个村农民有着精湛的磨制麻油技艺,但受到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磨麻油大多自己食用,零星出售也仅限于三里五村,难以形成气候。
    为此,天镇县因地制宜,积极发挥其本地优势,鼓励和支持该村村民做大做强麻油产业,形成带动全村致富的“一品”产业。
    2007年,村民任启创建天镇神山牌任启食用油有限公司,经过近5年的发展,已成为拥有资产千万元,员工30多人的企业。该公司生产的“任启”、“神山”麻油不但在周边地区享有名气,而且远销北京等地。任启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麻油的“钱”景,县里从资金借贷、油料采购、技术指导到销售环节全程引导,扶持该村建设中小型食用油作坊7家,每年利润上百万元。此外,随着磨油用料的增加,也带动了该村的油菜籽种植产业。目前,该村已形成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的经济链条,村民人均纯收入超2000元。
    镜头二
    范家庄村:家家争做养猪“状元”
    在天镇县三十里铺乡范家庄村海腾养殖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该村的养猪“状元”吴素英、范海夫妇,农民本色还未褪尽,但言语间已经有了企业家的魄力和气度。
    2008年“一村一品”之风在天镇县越吹越劲,县里大力鼓励该村村民搞标准化养殖。借此东风,吴素英夫妇筹集资金成立天镇县海腾养殖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原种猪10头,能繁二元母猪200头,年出栏生猪1000头,成为该县规模最大的养殖场。“一村一品”不单在范家庄村制造出了吴素英夫妇这样的养猪“状元户”,还培养出马桂花等一批养猪能手。养猪已渐渐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养殖户年均纯收入近20000元。“一村一品”让这个当地中等富裕村又向前跨了一大步。
    镜头三
    鲍家屯村:韭菜全年“无缝”生产
    鲍家屯村位于县城东4公里,属县城城郊地带。全村有758户、2493口人,全村耕地面积6200亩,其中水浇地4600亩,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是全县有名的富裕村。该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产无公害韭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把暖棚、冷棚、裸地3种种植模式结合起来,春秋以冷棚为主,冬季以暖棚为主,夏季以裸地为主,实现了韭菜全年“无缝”生产。
    今年,该村共种植优质无公害韭菜1000多亩,可产韭菜1300万公斤,按每公斤销售价格1元计算,总产值可达1300多万元。该村种植的韭菜叶大脆香,深受外地客商的欢迎,多数销往京、津、银川、东北等地。目前,“韭菜经济”已经成为助推鲍家屯村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2010年,该村人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2011年,该村农民收入将更上一层楼。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 通讯员 安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