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街巷 村民过上“文明新生活”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6 11:11:33
走进长治市襄垣县夏店镇夏店村的文化广场,篮球场、门球场、健身器材、画廊、凉亭、草坪,仿佛到了城市的街心花园。杨大爷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太漂亮啦,够气派,活了70多岁啦,没想到竟过上了你们城市人的生活。如今是锻炼身体的人多啦,扭秧歌的人多啦,互敬互让的人多啦,村里的风气好多啦。”
借助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的东风,全省各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和生活品质,将这项利民工程真正“铺”到了农民心坎里。
长治市在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建设中,积思广益,“四个结合”让街巷硬化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把街道硬化与便民店、医疗所、健身场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街巷硬化与整体规划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便民惠民;与村通水泥(油)路相结合,把街道与通村道紧密衔接,消灭“断头路”,实现“户户通”,对外畅通,对内循环;与农村绿化、美化、净化相结合,通过街巷硬化整治村容村貌,美化周围环境,建成靓丽景观;与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把街巷硬化赋予文化内涵,既是方便群众出行的通道,又成为传播文化的载体。
河卵石、红石板、青石条,在黎城县街巷硬化过程中,不仅起到了节约成本的作用,而且成为独具匠心的艺术画笔。围绕打造“中国硅都、世界红山、宜居古城”的战略目标,黎城县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街巷硬化中将旅游区内的180多个行政村规划为民俗文化村,结合当地民俗风貌与生态环境,把河滩边、山坡边、矿区边等过去无人问津的河卵石、红石板、青石条等废弃石材,作为工程实施的主要材料。专门从文化部门抽调20多名专业人员,作为街巷硬化工程的图案设计师,负责景观设计工作,把5000多年积淀下来的古黎文化作为工程实施的灵魂,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文化与硬化相融合,将该县的西伯戡黎、许由洗耳、女娲补天等历史传说和黄崖洞保卫战、南委泉群英会、中共北方局高干会等红色文化,以及增收致富、优生优育、休闲保健等现代特色文化,共同融入到街巷硬化工程中,设计、砌筑成精美的图案,一村一主题,一街一景观,一巷一图案,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道靓丽景观。
屯留县高标准铺装水泥路面,同步完善排水、管网等设施,街巷道两侧安装了路缘石,种植了景观树,设置了绿化带,建起了休闲广场,农村城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在典型的带动下,长治市各县你追我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高潮,整体工作在全省走在了前列。
据了解,全省新的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预计投入资金300亿元,其中2/3多要用在农村街巷硬化这个“幸福工程”、“惠农工程”上,一些今年已提前完成街巷硬化的村落,已深切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幸福。
高平市市委书记谢克敏这样总结农村街巷硬化给当地农民带来的变化:“户通水泥路工程使村容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了,农民增收致富了,干群关系密切了,农村社会更加和谐了。”
更可喜的是,街巷硬化使现代农村文明程度提升了。城乡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带来了农民群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极大转变,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优越感油然而生,乱扔乱放、乱倒垃圾的少了,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多了;参加文化活动的多了,参与打架斗殴、宗教活动的少了;学科技、学文化、学知识的多了,酗酒、赌博、搞迷信活动、上访告状的少了;孝敬老人、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多了,邻里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少了。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