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杨家门:土窑洞里巧“掘金”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0 9:52:07

    在运城市盐湖区最北端的稷王山下,有一个叫杨家门的小山村,157户人家,600多口人。过去,这个处在旱垣地带的小山村一直从事小麦和秋粮种植等传统农业,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村里发展“窑洞经济”——101户人家加盟到土窑洞里种蘑菇的队伍中,一眼窑洞年纯收入3万元,这样一来使原先无人知晓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村”,“一村一品”示范村。
    要说杨家门在土窑洞里“掘金”,那“玩”的就是一个巧劲。
    (一)
    杨家门地处旱垣地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村600多口人要靠2000多亩耕地生活,种地致富根本不现实,必须另谋他途。村两委班子经过外出参观考察,专家论证,最终选择了栽植鸡腿菇这个新产业。
    村里七沟八梁,沟壑纵横,搞种植业的条件“天天不足”,但是,土沟土坡打窑洞却是十分便利。村干部和村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决定巧借地势打窑洞发展蘑菇产业,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
    他们巧借土窑洞一次性投资费用小,使用年限长;温度湿度容易控制,可降低生产成本,且可以实现常年化生产;窑洞不占用耕地,不与大田作物争土地,因而生产规模不受限制;窑洞里栽植蘑菇,受自然灾害影响小,生产安全系数高等自然优势,决定把蘑菇做成村里的支柱产业。
    说干就干。在村主任王思明的带领下,从去年4月动工到今年6月,全村投资300多万元打成土窑洞150眼,其中80眼已投料生产。村民雷存狮高兴地告诉记者,每眼窑洞年产值可达到6万多元,纯收入在3万元,老百姓可算是有了“摇钱树”。
    (二)
    杨家门土窑洞里巧“掘金”的又一巧,就是巧用沼渣、沼液栽植蘑菇,使生产出蘑菇品质优、价格好,市场走俏。
他们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壳等各种作物秸秆作为栽植蘑菇的主料,用沼渣、沼液拌料发酵,使主料中PH值非常适宜菌丝生长,不需再添加任何如麦麸、玉米面、化肥、豆饼等辅料,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病虫危害。用沼渣、沼液拌料发酵,料温温度很高,减少了高温蒸料灭菌工序,起到了高温灭菌杀虫之效,整个生产过程不再使用化学药剂,减少了地产环境污染,保证了产品绿色。沼渣、沼液拌料发酵后,整个主料中营养全面,PH值适中,菌丝发育快,减少用种量50%,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用沼渣、沼液拌料生产出来的蘑菇,产量比一般能提高20%,并且品质高,口感好,是真正的绿色产品。
    杨家门土窑洞里巧“掘金”,使村里的蘑菇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打成的150眼土窑洞已逐步投入生产,按现在每眼窑洞年产值6万元算,年总产值就是900万元。按眼下每眼窑洞年纯收入3万元算,年纯收入就是45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7千多元。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