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终,看着颗粒归仓的60万公斤水稻,武拥军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在这喜悦背后,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煤老板”变身现代农民的转型轨迹。
6年前,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村民武拥军,在家人、亲戚和朋友的质疑声中,关掉了日进斗金的煤矿,结束了花钱如流水的“煤老板”生活,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农民,他要找回逝去的“晋祠大米”。
6年后,绝迹多年的“晋祠大米”重获新生,并很快占领了当地旅游和农产品市场,赢得了各方的关注和赞许。以种植“晋祠大米”为突破口,武拥军在投身现代绿色农业的事业中,也弹奏出了一曲新农村建设的磅礴交响乐。
弃煤从农
找回逝去的“晋祠大米”
2002年,武拥军在晋源区承包了一座煤矿,并拥有一家自己的洗煤厂。当时,随着煤炭价格的一路飙升,武拥军也迅速积累起千万资产。按说,暴富起来的武拥军会与传说中的其他煤老板一样,会沉浸在金钱带来的奢侈生活里;但随着晋祠难老泉的断流,曾经被世人称为北稻一绝的“晋祠大米”濒于绝迹,武拥军开始意识到了“挖煤”这种“生财之道”带来的可怕后果。
地下资源过度挖掘,地上环境日益恶化,看到自己生长的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看到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巨大反差,武拥军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
关掉煤矿后的武拥军如释重负,他把挖煤挣来的钱全部投身到农业中,去找回逝去的“晋祠大米”。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源人,武拥军对“晋祠大米”并不陌生。据史料记载,晋祠水稻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大面积种植,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曾用“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诗句来描述晋祠稻田繁盛时期的景象。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难老泉断流、土地污染等原因,“晋祠大米”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2006年,武拥军从本村500余户村民手里返租来近1000亩土地,专门用于培植晋祠水稻,希望重塑“晋祠大米”的品牌。一年下来,不仅没有挣到钱,还赔进去了200多万元。很多人不理解武拥军的行为,认为他“钱多了烧的,净干赔本买卖,放着煤老板不当却回村当农民”。
武拥军没有灰心,2007年,他制定了太原首个晋祠大米生产标准。为了提高产量,他借助各方科研力量,与山西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合作,精心改良品种并获成功。2008年“晋祠大米”亩产超过1200斤,大米的品质也逐渐接近原汁原味,随后,他给大米注册了“晋祠”、“难老”等品牌,并开始在超市包装上柜。
今年,武拥军种植的1000亩水稻,产量超过了60万公斤,按照普通大米市场价格计算,每亩纯收860元,若按照优质大米市场价格计算,每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
建创业园
探索绿色农业新前景
在种植“晋祠大米”的同时,武拥军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兴办一个大学生创业园区,既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机会,也可以为农业产业提升科技含量。
这个想法很快开始实施,并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响应。2008年8月底,武拥军陆续与来自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的32名大学生签约。按照合同,大学生们只负责智力投资,所有项目费用由武拥军提供。项目合作期间,武拥军为大学生支付工资,项目产生效益后,武拥军与合作者按不同股权分红。
目前,武拥军已向创业园区投入2000余万元,开办了渔工场、引进了香猪养殖项目、营建了别具特色的江南水乡风韵的农家乐、开展了大范围的大棚蔬菜及当地特色农产品种植、建起了现实版QQ农场,一时间,许多市民纷纷慕名而来,参观现代化农场。
截至今年,已有近百名大学生在园区创业。一些创业初成的大学生“小老板”也积极加盟创业园区。来自山西农大的耿彪和李建波在创业园区承包的香猪项目,已经从当初的7头小猪发展到了现在的100头香猪的规模,他们每天与猪舍毗邻还乐此不疲。
如今,武拥军已经不满足“基地+农户+公司”的循环模式。他开始把目光定格在城市,他要把农产品直销店开在小区里。现在,遍布太原市区南部的20多家农家店出现在各小区门口,这既方便了市民,也让农民深受其益。武拥军探索的种养、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服务模式已经初步建立。
服务村民
帮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记者在采访时,武拥军坦言,与开煤矿相比较,种大米的利润要低很多,甚至都不够“塞牙缝”。当初改行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但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农业。武拥军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方面是看好这个产业,觉得发展现代农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父老乡亲大部分都是以种地为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发展农业富裕起来。
先富起来的武拥军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2006年以来,他先后投资135万元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王郭村幼儿园,并免收全村幼儿学费,该幼儿园至今也是太原市农村惟一一所五星级幼儿园;投资600万元建成拥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的村小学新校区和农技培训中心……还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按月发放100元补助;为全村村民缴纳医疗保险;为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提供补贴。
今年,武拥军又开始在村里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拿出他投身农业后成立的天泉公司超过70%的股份平分给每位村民,让公司利益与全村村民利益永远“捆绑”在一起,“想通过这种利益共享探索农村公司发展的新模式,使父老乡亲一代代富裕繁荣”。
六年来,其中的辛酸苦辣太多,但不管如何,武拥军从来没有为当初“弃煤从农”的选择后悔过,他坚信能在发展现代绿色农业这块土地上耕种出硕果。未来五年,他还规划了万亩绿色水稻基地,同时,将视野放到了更广阔的晋北大地。本报记者 王秀萍 王波 通讯员 杨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