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新绛农民的“绿色银行”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1/10 16:27:32
数九寒天,新绛县三泉镇孝陵庄村村民申平安家的大棚内却春意盎然:嫩绿的西红柿蔓上挂满了红红的果实。
“这大棚就是咱家的银行,一个大棚一年能挣两万多哩!”心直口快的平安媳妇爽快告诉记者。
近年来,新绛县设施蔬菜迅猛发展,通过对比其效益远高于种植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20倍,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种植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截至目前,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已达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发展到13万亩,年产量11亿公斤,产值13亿元,全县60%以上的农户从事蔬菜产业,仅此一项就可为农民提供年收入的60%。
高起点规划
高起点规划为新绛设施蔬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县不惜重金,聘请中国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对全县蔬菜产业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新绛县“一县一业”五年推进规划》,实施产地环境大整治,重点对蔬菜生产区的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同时结合各乡镇的实际,确定了西红柿、茄子、黄瓜等八大生产基地,朝着“专、特、优”的方向良性发展;通过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赴山东寿光、陕西杨凌等地参观学习,县财政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启动了“十二五”期间新增5万亩设施蔬菜行动计划;为了方便群众销售蔬菜,先后规划建设了西曲、王守、刘建等10个产地市场,并在全县规划建设了2处高标准科技先导示范园。
大资金支持
大量资金投入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积极性。对每建一个日光温室协调货款2万-3万元,对连片发展30个以上的,每棚补贴500元,并按基地面积大小分别奖励5万-10万元;对新品种蔬菜种苗每株补贴0.25元,去年已累计推广优种2000余万株,近三年来政府发放优种补贴500余万元;该县投资1400余万元,硬化了覆盖设施蔬菜主产区的主干道路,建成了“蔬菜绿色走廊”;对新发展的日光温室每棚补贴50元保费,由农户再出50元,共同购买一份最高理赔5000元的农业保险,有效抵御了种植风险;对创建一个国家级著名商标的奖励10万元,对创建全省一个著名商标的奖励5万元。该县的“绛州绿”品牌,被评为全省著名商标,品牌的无形价值超过5000万元。
新机制保障
新机制的保障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该县通过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平台,合理流转土地11.2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21.5%;通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38个;通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条码查询,通过条码就能知道这种蔬菜出在哪个产地,由哪户农户种植。
去年又投资430余万元,建成了一流的农残检测中心,随时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保障了全县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通过连续举办四届农民科技节,与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瑞士先正达等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合作,建成了全省一流的绛州绿·瑞克斯旺种苗示范基地,成功示范推广了西红柿、黄瓜、彩椒等42个蔬菜新品种。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本报首席记者 梁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