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和观光农场的“三高”效应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2/7 10:40:11
从省城太原驱车沿大运公路南行,大约个把小时的路程,就来到坐落在清徐县小武村田野的“通和观光农场”。这里“春有花草秋有梨,夏有桃杏冬有枣,四季常青硕果累,蝶鸟齐飞舞蹁跹”,以其“现代世外桃源”的特色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
建场十年来,通和观光农场走过了风雨兼程的跨越发展之路,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到如今积累了上千万的资产,观光农场有看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住头,硬件和软件一应俱全,先后接待了20万国内外游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起点投身现代农业
2002年寒冬季节,年逾五旬的山西省检察院检察官李建平,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提前办理了内退手续,并且携夫人赵育晋,承包了小武村北头一块200亩的半荒芜薄地。他辞官谋业之举,引来许多人惊异的目光:这个老李真是日怪了,放着令人羡慕的公务员不当,放着城里的安逸生活不过,偏偏一头扎进荒郊野外和土坷垃打交道,纯粹是“傻冒”一个。对此,李建平只是淡然一笑:“傻冒就傻冒吧,人各有志嘛。”
李建平生在晋南农村,亲身经历过农民的艰苦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共产党员,他深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首先要农业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不解决“三农”问题,一切都是空话。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使广大农民早日脱贫小康,他立志投身现代农业,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扎根农村,当一名现代农民,干出一番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投身现代农业,绝不是李建平一时的冲动,而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长期以来的梦想。创办农场,首先遇到了资金的困难。怎么办?他卖掉了城里的住房和家产,又向亲朋好友借钱,就凭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开始起步了。创业的头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他和老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拼上老命在田间地头打拼,过着紧巴巴的日子,那真叫“一分钱掰开两半花”。
现代农业是个庞大而深奥的知识体系,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搞现代农业光有苦干实干的劲头不行,还必须要有知识和技术。近乎“科盲”的李建平,不懂怎么办?他学中干,干中学,订阅了大量农科书籍和报刊,静下心来看书学习,认真做好笔记,积累有关材料。同时,他还到全国各地考察了三个月,寻访有关专家教授,请教行家能人。随着对现代农业的逐步了解和对自身主观条件的对比分析,他决心创建一个适合北方自然条件的果品园林、生态园林、观光园林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深度开发土地资源的潜力,改变目前传统农业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为市场提供价值高的拳头产品。
高科技彰显示范威力
选定了果品园林项目,首先要解决栽种什么果树,哪种果树适合北方生长,哪种果树是优质、有价值、有前景的品种。为此,李建平老两口专门走访了省果树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信息和资料,最后外出考察时,在北京外国专家局了解到亚美尼亚国的杏树最佳。他们引进亚美尼亚杏树后,精心培育管理,一年栽种,两年生长,三年挂果,长势良好,适应性强。但是,待到成熟采摘时,却出现满树金杏皮裂肉绽的问题,令人焦虑着急。去问杏树专家,他们对这一裂果现象也难于回答。这就逼着李建平带人翻箱倒柜查书本、查资料,认真分析裂果的原因,并且把亚杏生长期按阶段划分,把每个阶段如何管理都记录在册,用不同的肥料和营养进行不间断地试验,连续四年的时间把每年的裂果逐一进行比照检查。这样,经过四年的攻关,终于在2007年攻下了裂果难关。2008年,亚杏喜获丰收。该杏外形美观、皮薄肉厚、汁甜味美,颇受市场青睐。2010年,亚杏成为抢手货,每公斤的市场价为50元,通和观光农场第一次尝到了依靠科技种植高品质水果的甜头。
接着,他们引进了韩国的黄金梨品种。该品种也适合北方栽种,第二年便开始挂果,且挂果量大。美中不足的是,大量挂果使树体营养透支,致使落果现象严重。针对这一弊端,通和农场采取控果措施,增加树体营养,对小果采取双层套袋、葡萄糖授粉、生物灭虫等新技术,使黄金梨果形均匀、爽口脆甜。 2010年,梨园的其中一棵树结果245个,单棵梨树价值达2500元,实现了他们深度开发土地资源潜力的愿望。
2009年,他们又从台湾引进了美国的地布覆盖新技术,不仅解决了果园杂草丛生、虫害滋生蔓延的问题,而且还能保湿、保墒、防尘、下雨不影响采摘。虽然地布覆盖一次性投资花些钱,但最终算下来每年可为果园节约1/3的投入。
李建平带领农场员工,经过奋力拼搏跨越发展,终于十年磨一剑,打造了通和观光农场的特色品牌。来这里观光的游客,大体上可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城里人来观光,是走出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闹市,休闲消遣,放松娱乐,享受“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在这田园风光的优美环境中聚会交流。而乡下人来观光,则是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亲自感受一番靠科技种田的成果。
在通和观光农场的门口,悬挂着一块熠熠闪光的牌匾,上面写着“山西科普惠农示范基地”几个大字。长年累月种庄稼的淳朴农民,走进观光农场转转、看看、听听、尝尝,不由对这里200亩果园啧啧称奇,伸出了大拇指。正如清徐一位老农所言:“俺进了观光农场,就像电影上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俺从来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果树,从来没尝过这么香甜的果子,从来没听过一棵梨树的果子能卖2500元的好价钱,更没听过杏树刚刚开花,就有人前来买下将要结果的杏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和观光农场对周边农民免费开放,热情接待,其科普惠农的示范作用是把科学种田、科技致富的种子撒在农民的心上,在北国黄土地上结出丰硕之果。
高品位体现文化底蕴
通和观光农场十年来,始终注重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农场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软实力”。
建场伊始,在规划、布局和基建施工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体现古为今用高品位的文化底蕴。你一进农场大门,就会被一巨大的圆石所吸引,那是隐喻儒家“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思想。再往前走,用黑白大理石铺就的“八卦”“阴阳鱼”图案,令人称奇,那是《易经》“祟尚自然,阴阳造化”观点的体现。在观光池畔,高山流水和老子的石雕像,更是吸引游客的眼球。还有那绿色长廊,既是农场的一大景观,又是游客小憩的文化娱乐场所,长廊的桌子上放着报刊杂志,可供游客边喝茶边阅读。长廊的喇叭里,播放着中外名曲和流行音乐,中老年人可随着施特劳斯的小夜曲轻歌曼舞,青年人可伴随摇滚一曲尽情释放,少年儿童则可听着“小小竹排江中游”手舞足蹈,或者干脆骑上童车冲出长廊,在宽阔的草坪上撒欢戏耍。总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精神需求的游客,提供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服务。
在农场接待室里,有著名书法家姚奠中、林鹏等大师的真迹墨宝,有三晋诗词学会会长武振国等名家的诗词条幅。浏览欣赏这些精品佳作,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不亚于参加有品位、上档次的书法展。
农场还是山西日报摄影学会的实习基地,摄影记者和爱好者,经常扛着长枪短炮来这里现场采风,他们用镜头定格田园风光,拍摄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说到餐饮,也不仅仅吃饱喝足酒肉穿肠过,更主要的是这里的菜鱼肉蛋,全部是自产的天然绿色食品。这里的美食佳肴,颇具文化特色,晋中面食的拉面、切面、拨鱼、猫耳朵等应有尽有,晋南八大碗、红烧肉、清蒸鱼花样繁多,还有民族风味的炖羊肉、牛肉丸子、羊肉串。2011年10月初,农场接待了阿塞拜疆共和国的领导人一行,宴会就是按照伊斯兰风味,并且经阿訇鉴定批准的厨艺烹调的,博得了贵宾的称赞。吃饭也是“吃”文化,在酒足饭饱的同时,享受饮食文化的实惠和熏陶,养体、养心、养智、养神,令人神清气爽。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通和观光农场成绩斐然,刮目相看。但是,他们并不满足,仍在不断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决心在今后继续用智慧和汗水谱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