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面积达28万亩之巨的 “苹果园”吗?可能没有。来吉县吧,这里有,这里真有一个28万亩的巨型“苹果园”。
吉县,80%的耕地栽植苹果树,80%的村是“一村一品”苹果专业村,80%的农民是果农,农民收入的80%来自苹果。如今,全县苹果总面积已达28万亩,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整个县域已成为一个巨型“苹果园”。全县28万亩苹果,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第一大主导产业。
吉县苹果产业为什么能发展得如此之大,如此之好呢?
■ 基地建设规模化
吉县的特色在苹果,优势在苹果。深知县情农情的吉县决策者,毫不犹豫地将苹果作为当地“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为了将苹果产业迅速做大?吉县在基地建设中狠抓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围绕扩张规模,全县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采取果农申报、政府补贴的办法,统一品种、集中采购苗木,鼓励和扶持农民发展果园;以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出台了《吉县苹果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合理布局早熟、中熟、晚熟和加工类品种;重点建设10大苹果生产园区,形成区域化、专业村、重点户的产业格局。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县里还鼓励果农到周边地区承包土地、发展果园,积极推动苹果由县内向县外扩张。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如今全县80%的耕地变成了果园,果园面积迅速发展到28万亩,成为当地吉县真正的龙头产业。
■ 苹果生产标准化
面对苹果市场的激烈竞争,吉县采取了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苹果,着力提升果品品质的应对之策。县里先后出台了无公害苹果、绿色苹果、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方案,大力推行“八改十配套”操作规程,全面推广果实套袋生物覆盖、节水栽培、疏花疏果、生物物理防治、人工授粉等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和“畜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组织实施了“十百万”工程,“十”就是创建十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百”就是培育100座精细化管理示范果园,“万”就是培训万名以上生产技术标兵;深化“校县共建”合作,组建了果树科技研究所,建设“产、学、研”基地,组织重大课题技术攻关,为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现了管理精细化、品质高端化,全县优质果率达70%以上,商品果率90%以上。
■ 苹果经营产业化
如何让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适应市场竞争?吉县的做法是组织农民抱团闯天下。县里积极组织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带动果农5000户。合作社内,由专人负责农资采购、信息收集、市场销售,实现了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组织修剪、统一采摘标准、统一销售价位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把果园变成“农业工厂”,把果农变成“产业工人”。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个,实现了合作社的跨行业、跨地域覆盖,推动了果农经营理念、生产手段、经营模式的大转变、大提升。
按照“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品牌+农户”的理念,县里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同时,采取政府贴息奖补的扶持政策,大力兴建苹果贮藏库,基本实现了季产年销,均衡上市。目前,全县新增苹果贮藏能力达到5万吨;引进两家果品深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果脯、果汁、果醋、苹果美容产品,延伸产业链。
■ 产品营销品牌化
市场经济是眼球经济,更是品牌经济。为此,吉县大力实施苹果品牌战略,突出品牌引领作用,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县大力推动 “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进北京、上太原、下广州、到深圳、赴南宁,积极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吉县苹果,先后获得9项质量认证和22项国家级大奖,进一步打响了品牌。按照“网络化、连锁化、高端化”思路,在北京、太原、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代销、连锁销售窗口。吉县还与北京新发地市场达成了产销合作意向,依托“临汾西山百万亩水果营销、出口龙头基地”建设,进行出口基地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完善的销售网络。去年苹果走出国门出口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8万在果园里 “淘金”的农民挣回了“洋钞票”。
如今,一个山西领先、享誉全国、世界知名的优质苹果大基地正在吉县崛起!
本报首席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