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原野,仍是满目枯黄。但在临汾市浮山县张庄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内,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顶花带刺的黄瓜晶莹喜人,菜农们正在采摘、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看到记者来到大棚,正忙着采摘黄瓜的菜农杨立红高兴地招呼我们:“摘几根黄瓜尝尝,新鲜着呢!”问到大棚的收益情况,杨立红拿出账本:“现在咱菜农的收入,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我承包了两个棚,一年纯收入5万元没问题,比种地强百倍哩!”
政策鼓励 资金扶持
在浮山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电动卷帘机、自动测温器、提温设施等一步到位。
随行的乡干部告诉我们,以前这一大片地种植的全部是小麦。由于靠天吃饭,再加上近几年的干旱气候,使小麦收成锐减,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改变这一现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经过充分调研后,确定在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的陈庄垣面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同时,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到曲沃磨盘岭等地参观大棚蔬菜产业,使大家亲身感受到了大棚蔬菜的良好经济效益。
外出参观对大家触动很大,要求建设大棚的心情很是急切。为了保证大棚建设的顺利进行,浮山制定了设施农业发展长期规划,专门设立了建设筹备工作组,绘制了园区规划图和大棚设计图,并设立了园区办公室,接受群众报名。筹备组还积极同信用社协调解决大棚建设资金,给每户菜农贷款6.5万元,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跟踪指导 技术服务
菜农李雪龙有一座占地两亩的蔬菜大棚。他告诉我们,2010年,政府为他担保向信用社贷款,投资9万元建设了这座大棚。从大棚规划、建设实施到设施配套、技术指导,都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指导,解决难题。李雪龙掰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一年收入4万元,2年多就把成本挣回来了”话语间,李雪龙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为确保一次建设,长期受益,浮山县对大棚建设实行统一施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确保建设质量。同时,投资近400万元打深机井两眼,安装了变压器,整修了道路,推进了大棚园区的建设步伐。该县还成立了蔬菜协会和民生源蔬菜合作社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同时在基地常年聘请一位技术员,给菜农进行技术指导。2011年,张庄蔬菜大棚协会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科学规划 稳步推进
为了使蔬菜基地走上一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该县采用 “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经营管理。
浮山县的设施蔬菜虽起步较晚,但他们科学规划、分批建设,短短几年的时间,大棚建设进展迅速,当地村民也靠种大棚蔬菜走上了致富路。2011年,该县在原有103座下凹式新五代日光节能温室的基础上,投资2500万元,连片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28座,大棚平均亩产1.3万公斤,亩纯收入2万元。今年该县还将继续建造200座温室大棚,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占地5000亩,温室大棚1000座,集育苗、培训、园艺、科技为一体的设施蔬菜基地。
走出春意盎然的大棚,眼前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塑料薄膜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浮山菜农正迈步走向更加幸福的生活。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李益民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