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小芦笋 大“钱”途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4/5 9:58:34

    “今年,你家没种玉米,后悔吗?”“如果还种小麦、玉米,一家人顶多混个肚儿圆,可种芦笋就不一样了,收益要好得多,全家人就有了希望。”这是近日浮山县槐埝乡乡长王强与该乡灵中村芦笋大户崔伟江的一席对话。
年近50岁的崔伟江,前些年一直靠打工维持家里的生活。眼看年龄大了,身体越来越吃不消,便有了回村务农的打算。恰好在2011年,乡政府在灵中村大面积推广芦笋种植,崔伟江一算账,发现种一亩芦笋就能顶过去种二三亩玉米的收入,便将7亩地全种上了芦笋。
    灵中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不仅费工费时,一亩地也挣不了多少钱。针对老百姓种植传统作物收益低的现状,该乡瞄准了芦笋这一绿色无公害食品,并对芦笋种植基地进行了合理布局。现在,灵中村芦笋种植面积达到230余亩,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灵中村村支书王洪录说:“以前因种植分散、栽培技术不科学等原因,制约了农民增收,现在有了乡里的帮助,我们信心足了,收益也好了。”
    为做大芦笋产业,槐埝乡还以芦笋种植聚集地灵中村为中心建立了芦笋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不定期对社员进行培训,并组成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到笋农田中,手把手教授栽培、管理以及采收等技术。同时,合作社还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办法,加强对笋农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说起芦笋种植的美好前景,王强更是难掩喜悦之情:“再等些日子,到了芦笋采摘期,你们再来看灵中村,车进车出,人山人海,收获的场面很是壮观!”
    据了解,在灵中村,像崔伟江这样靠种植芦笋致富的农民就有50多户。槐埝乡借鉴灵中村的成功经验,在全乡以“一村一品”为突破口,努力发展各村的特色产业,比如,槐埝村发展双膜小拱棚西瓜、北庄村发展特色胡萝卜、南西坡村发展地膜覆盖小麦等。可以说,一批效益好、使农民致富快的项目正在槐埝乡落地生根。本报记者 畅雪 通讯员 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