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1.4米、体积1.5个立方……今年,将有8万套这种拆装方便、储量大的彩钢小型粮仓,在我省农村正式“服役”。
有了这种既坚固,又实用的粮仓,让农民朋友头痛的储粮难题迎刃而解,科学储粮也让粮食丰产得到了有效保障。
科学储粮“十二五”再发力
在我国粮食消费刚性增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产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粮食产后减损问题日益引起了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
据调查,我国农户家庭储粮数量巨大,而农户储粮损失却在8%到1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损失近20%。全国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就达1500万吨—2000万吨,损失180亿元—2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粮食主产省的粮食年产量。储粮损失不仅影响了农民的实际收入,损失了社会粮食资源,同时也严重地影响着粮食的质量和安全。
事实上,农户科学储粮是“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
而储粮仓的基础建设是中央的一项强民、惠民工程,是国家实施藏粮于民、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途径,既可以减少储藏过程中粮食损耗,又可以防虫、防鼠雀、防霉,很受农民的欢迎。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采取中央补助投资、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为25个省(区、市)近2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时期还将计划投资98亿元,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区的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使项目农户减少储粮损失,同时带动全国农户改善粮食收获后的储藏和处理条件。
8万农户将获配储粮罐
3月29日召开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计划投资3440万元,为我省科学储粮的8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8万套。
“今年,我们主要选择‘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研发并经鉴定通过的标准化储粮装具。同时,根据我省农户储粮地域和粮食品种特点,按照小麦和玉米分别选择国家推广应用的‘丰产仓型’,以便于农户使用和管理。”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得知国家要为农户配备新型粮仓,太原市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他家的粮食储存遇到霉烂、虫蚀、鼠耗等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储存过程中损失惊人,“以前用铁皮罐存放粮食,防虫、贮存效果不好,容易生锈,如果用上新型粮仓,储粮效果肯定比较好,农民们很需要这个东西。”
据介绍,科学储粮仓实现了农户三方面的增收:一是减少损失。二是实现了粮食长期安全储存,这样一来农户可以选择在市场出现较高价位时售粮。三是可以有效地保证粮食的品质,使农户实现增产。
据省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需要配置储存罐的农户自愿提出申请,要求储粮数量不少于2000斤,原则上每户一套,与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签订协议,并承诺所购标准化储粮装具不得转让或者变卖。结合我省农户储粮的区域品种,今年即将配置的储粮装具容积1.5立方米,每个装粮2000斤左右,拆装方便,下层设出粮口,供取粮时使用。仓体钢材厚度不小于0.4毫米,直径达1.0米至1.4米,3个仓圈高度大于1.35米,非常适合我省安全水分以下的小麦、玉米储藏。
产量大、储户多的县优先配备
据了解,我省119个县(市、区),现有694.4万个农户家庭。多年来,我省农户储粮条件简陋,储粮方式原始,储粮技术落后,庭院储存粮食损失严重。由于受虫、鼠害和霉变等因素影响,农户储粮损失平均达到5%以上。
以沁水县为例,该县粮食产量年均2.2亿斤以上,粮食连年丰收,但产后损失现象依然突出。据调查,该县农户存粮约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50%。对于这些存粮,农民们普遍采用简易的储粮装具,有的用编织袋、瓦缸储存,有的用塑料或钢网围屯散装散存,有的甚至露天堆放,造成虫、鼠害、霉变甚至牲畜啃食,损失惨重。如果按照最低损失5%计算,年损失粮食约1100万斤,约占全县年口粮消费量的13%。
据了解,我省此次储粮装具分配重点安排在粮食主产区,优先安排产量大、储户多的县。今年将布局的8万户农户数量有太原市4850户,大同市420户,朔州市9430户,忻州市9000户,晋中市6000户,阳泉市5000户,吕梁市9000户,长治市10300户,晋城市14000户,临汾市2000户,运城市10000户。
据省粮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我省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报记者 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