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蒲县:立体种植鼓起农民“钱袋子”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5/17 10:30:37

    5月12日,在蒲县薛关镇薛关村郑明文的马铃薯高产示范田里,他拿着锄头一边轻轻地往被风卷起的地膜边上压土,一边喜滋滋地说:“我家的地仅有不到5亩,过去就种点玉米,还没有出去打工挣得多。自从前年开始立体化种植,比单种玉米这一季作物,亩均增收3800元。”
    立体种植,即一地种三样,一年收三次,这就是蒲县自主研发并大力推广的“三种三收”模式,为有效解决该县沿川地区人多地少,农民增收难提供了新途径。据薛关村副支书王铁栓介绍,薛关村“三种三收”示范点位于村西,总面积460亩,涉及薛关村西队村民小组62户,由蒲县昕源薯业公司提供种薯及糯玉米、大白菜种籽,在3月中下旬先把地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种上,到现蕾期在行间套种糯玉米,6月中下旬马铃薯收获后复播大白菜。在种植过程中,县农业资源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农机局专业队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服务,镇主要领导负总责,村支部分派专人统一协调种植、管理和销售,形成了供、产、管、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薛关镇党委书记卢志俊说:“自从我们实施‘三种三收’后,农民亩收入由原来的1000元左右,增加到4800元,去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今年计划种植2000亩,比去年增长一倍。”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于土地条件好,适于精工细作的地区。采用粮食和经济作物套种,或者经济作物之间的套种,能够有效增加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经过三年的有效实践,已经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认可。”县委书记邓彩彪、县长闫建国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立体种植规模,使更多农村受益,农民增收。”
    据了解,蒲县县委、县政府坚持“富民优先”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农民“钱袋子”工程,以薛关镇为中心,把“三种三收”项目作为农民增收重点扶持项目之一,利用沿川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时令季节差异,合理安排、科学搭配,在提高土地单位面积效益上搞实验、做示范,组织农民朋友现场观看,更新观念,发展生产。为使“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在沿川地区得以全覆盖,该县在政策上通过土地流转,支持高产示范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在资金上,每亩补贴300元用于种薯补助、机耕补助和灌溉补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三种三收”高效种植的积极性;设施配套上,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完成薛关乔子沟淤地坝加固、略东旱坪地灌溉、薛关村防渗渠等水保项目,扩大垣面水浇地面积;在人力上,吸收水利、农资、农业、科技、农经等部门组成“三种三收”工作队,专门进行全方位服务;在产品销售上,由乡镇和村委牵头,昕源薯业公司统一收购,为种植户服下“定心丸”。“发展‘三种三收’的技术要领好掌握,就是抓住三个要素:好品种用上,有机肥跟上,田间水浇上。”薛关镇乔子滩村村民张满俊在“三种三收”示范带动下,连片种植17亩,纯收入达到了6万多元,成为该镇有名的高产示范户,现在乔子滩村“三种三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余亩。一个个示范点有力的证明,“三种三收”模式的确已成为蒲县农民增收的新路径。辛耀恒 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