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农业

“金钥匙”打开农民致富门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5/29 11:05:06

图为榆次区东阳镇上丁里村张海泉正在瓜棚里整枝。本报记者 梁俊亮 摄

    “种黄瓜保险,前年两棚黄瓜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去年尝试改种了甜瓜和草莓,两座大棚收入达到10万多,今年又把其中一座旧大棚改种了葡萄……”5月24日,榆次区东阳镇上丁里村张海泉妻子为记者细算种植蔬菜和甜瓜的成本和收入,难以掩饰的喜悦挂在她的脸上。据村长张志强介绍,村里一户有3棚的人也不少,现在全村有近80个大棚,去年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近年来,富裕起来的菜农开始调整大棚的种植结构,追求更高的收入。
    近年来,榆次区把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战略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切入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整合当地的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使“一村一品”得到整体推进和发展,使农民达到了人人增收、户户受益。“一村一品”——如同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开启了广大农民的致富之门。
    五大产业拓宽农民致富路
   榆次区立足丘陵、山区、平川三分天下的特殊地理环境,确立了“粮食集约化、蔬菜设施化、畜牧园区化、果业科技化、加工龙头化”思路,各村根据实际,确立主导产业,使产业成为榆次农民富裕起来的主渠道。201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9.4万亩,机播面积达97%以上。蔬菜设施化按照“新棚上档次、旧棚调结构”的思路,突出扩片连线、规模发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4万亩,总产量14.7亿公斤,其中设施蔬菜产量8.5亿公斤。畜牧园区化稳步提高。全区形成10大健康养殖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达到5.6万平方米的发展格局。果业科技化辐射扩张。万亩优质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程和万亩干果经济林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拥有高标准管护果园2万亩,高标准管护红枣5万亩,10个高标准干鲜果示范园。北田镇利用打造的标准化果园成功举办了金秋水果采摘节,吸引了外来采摘8000余人,销售收入达到100余万元。加工龙头化带动作用明显。全区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0.24亿元,带动农户2.4万户,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
    服务体系强力支撑产业发展
    榆次区围绕五大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一是出台了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富民的10项措施。对发展设施蔬菜、健康规模养殖、干鲜果园、生态庄园经济实施扶持补贴或贷款贴息等扶持;对新获得“三品”认证或著名商标的农产品给予补贴;并对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阳光工程”培训、农机购置、种植保险水等进行补贴扶持。二是全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去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1000万元以上,还专门拿出2585万元资金用于扶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为各项农业项目配套779.83万元的区级项目资金。三是组建了全国首家跨区域联合社,全区新成立各类合作社114个,累计达到768个,带动农户3.6万户。开展农资、技术、信息“三下乡”活动顺利开展,培训了农民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320人。10个乡镇农业信息站、211个农村信息服务点的成立,基本实现了行政村农网信息全覆盖。
    七大专业村产业经济前景看好
    全区“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七大类型。一是粮食高产创建专业村。这些专业村通过采用引进新品种、应用新肥料,全程机械化作业,秸秆还田技术,改善水利条件等达到粮食高产。二是蔬菜专业村。通过引进新技术、推广新设施,采用无害化控制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等办法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三是水果专业村。目前榆次水果专业村,以种植苹果和梨为主,积极引进新品种,扩大种植规模,采取果实套袋来提高品质,通过树枝修整来提高产量。四是干果专业村。以红枣、核桃为主导,农民主要采取种植新品种、推广双调技术、防止病害裂害来增加产量和收入。五是养殖专业村。通过引进新品种、疫病防治、标准化喂养管理、市场化销售等促进增收。六是观光专业村。榆次区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互融互动的创新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观光农业共接待游客32万人,实现服务收入1.76亿元。七是三产服务村。
    截至目前,榆次区已被确定的省、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58个,还有90个村主导产业突出,具备“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基础;“一乡一业”专业乡镇7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其他村平均高出10%以上。涌现出了牛村、杨方、彭村、上丁里、紫坑等一大批农民收入超万元的专业村。
未来五年,榆次区将实现“一村一品”专业村,将达到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一乡一业”专业乡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0元。本报记者 梁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