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接待费,不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而且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成为颇受社会诟病的顽疾。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禁吃令”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
6月中旬,浙江温州市出台公务接待管理细则,划定了公务接待的各条“红线”,如不得食用鲍鱼、鱼翅,不得提供茅台、五粮液和高档香烟等;7月9日,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条例》对公务接待范围和标准、预算管理及问责等作出明确规定,表明了中央对治理奢华接待的决心。
公务接待的奢华之风何以流行?其中有行政方面的原因。在行政资源配置中,权力过于集中,下级部门为获取资源和利益,故不惜突破国家相关规定,以美酒珍馐取悦领导,以期换取更多行政资源。另一方面,一些部门的公共资源配置过程透明度低、缺少监管,为其挥霍公共资金留下可乘之机。
也有经济方面的原因。按照法律规定,政府预算经人大批准后无权任意更改。但在实际的预算执行中,走偏变样的情况屡见不鲜,预算约束软化,也为一些部门的奢华接待洞开方便之门。而一些部门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也成为奢华接待的重要经费来源。
其实,对于铺张的公务接待中形成的浪费,不仅人民群众痛恨,党和国家历来对此也高度关注,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禁止奢华接待的政策措施屡屡出台,但奢华接待现象仍屡见不鲜。
纵观之前出台的规定措施,其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只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而没有落到实处。责任追究机制的不健全,使以往各地的措施沦为“空架子”。
笔者以为,新规最终能否取得实效,长期为人们诟病的奢华接待能否收敛,关键还看是否动真格。如果不在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和领导问责上下真功夫,没有形成全国 “一盘棋”的严管高压态势,只顾着出台措施,喊喊“禁止公款高消费”的口号,到头来只会是“看上去很美”,难免又陷入一纸空文的尴尬境地。 郭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