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初冬,天气转冷,阳高大地上却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北农阳光万栋大棚育苗基地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伺弄着新鲜的幼苗;新迁建的阳高一中恢宏的教学楼里,4000名学生认真地伏案学习;露露集团(大同)绿苑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5万吨杏产业园区扩建工地上、华润阳高长城风电场项目工地上,工人们紧张地施工……
阳高——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小鹏的联系点。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他多次莅临阳高具体指导,并多次要求当地各级干部: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和展现,检验党员的先进性;让创先争优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考验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归根结底要让科学发展观落实在发展上,体现在群众得到的实惠上。
重承诺、亮身份,
先进性永远是党员的活力
11月4日上午,阳高县龙泉镇万亩农业示范园区,老党员杨有章如数家珍地向菜农们介绍着自己新引进的20多个蔬菜新品种。争先创优活动伊始,老杨就承诺要极尽所能为菜农传授种植管理技术。随后,老杨家的温棚就变成了新品种的试验田、新技术的推广点、传经验的“小课堂”。
在阳高,老杨并非个例。
承诺践诺,创先争优活动的开靶之矢,阳高铆足了劲头。
县领导亲自执鞭,举办乡镇、县直机关、窗口单位、非公经济等各类创先争优专题辅导班,“一句话承诺”、“一岗双诺”、“一岗多诺”、“承诺完了再承诺”等独具特色的承诺模式应运而生。
义务清扫自家附近的公厕,是青顺堡温室园区老党员孙达每天的“必修课”。老孙说:“承诺是一种责任,有压力,更有动力,一天不做心里就撂得慌。”
在老杨老孙们的带动下,阳高先后推选先进基层党组织18个、各类典型90多名,创建各类“党员示范岗”300多个,组建党员自愿者服务队180多支,系列举措维持了活动的持续升温。
重实效、促转型,
抓好党建就抓住了生产力
如何为争先创优活动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阳高牢牢把握住一个“实”字——重实际、做实功、出实绩、求实效。
县城,50多名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成立“三老治安队”,日夜巡逻在大街小巷;大白登镇,公开机制被纳入日光温室建设中,设施蔬菜建设在阳光下运行;长城乡镇边堡村,善友沟截潜流工程的建成,改善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题,千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实事实办,领导干部们扑下身子做足做实文章。去年10月初,县委书记听说承德露露集团老总在北京密云考察,迅即赶往密云,为承德露露与阳高绿苑的牵手牵线搭桥;县长解先文每到一地察看设施蔬菜建设情况,总要叮嘱当地干部在建好大棚的同时,务必抓好温棚蔬菜生产,群众的事慢不得,等不起;为及时解决古城镇下辛庄村50多栋油桃大棚的灌溉问题,县水务局特事特办,在项目款没到位的情况下,先行从厂家赊来管道埋下。
一个“实”字将“创争”活动融入中心工作,引领了一场转型跨越之变。
重覆盖、抓长效,
持久战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同时,该县还扩大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参与面,推进了活动的社会化。“巾帼建功”、听英模故事、唱红色歌曲、读革命名著,各类群众性建功立业活动蓬勃开展。
一波涌动万波随。从党员拓展到群众,从党政机关延伸到门店、企业,从基层党组织发展到所有条管单位,到处都涌动着创先争优的热潮:绿苑集团组织一线职工分批乘机赴上海等地旅游,同时拿出近20万元扶贫济困,回馈社会;王官屯镇邢家堡村许生义自办敬老院,吸引更多爱心人士共同做好养老抚孤善举;80多名离退休老干部组成“老来红”合唱团,将一首首赋有革命气息、鼓舞人心的红歌送到乡村社区、企业厂矿……
重在落实,贵在坚持。日前,阳高县委开展了“再承诺、再践诺”活动。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探索创先争优活动长效机制,保持活动经常化。许多乡镇把干部包村解困工作以制度的形式定下来,推动党员干部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制定一项发展规划,办好一件实事。县妇联、农廉办分别建起了妇女维权热线和农廉维权热线。
“无形”变成“有形”,热情凝为常态,创争意识日渐成为群众的主流思想。直面一幕幕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县长谢先文微微一笑,“是创先争优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党员的活力,为阳高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程利斌 吴廷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