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字太钢”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4 14:48:41
在太钢采访,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非常高:原料运送车从进厂区大门到出大门,全程有跟踪,可以随时查看这辆车的行踪;能源动力总厂的总控室,可以看到企业任何一个生产环节用水、用电、用气的情况;任何一笔订单,从合同签订到具体车间下料、生产乃至产品存放地点,进展到哪一步,哪一个环节都一目了然……
毫不夸张地说,在太钢,企业内部的物联网早就形成并运转良好,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播下数字之种
早在2002年,太钢就成立了信息化专题小组,通过咨询交流,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技术与解决方案,认真对太钢全公司的流程进行梳理和研究,为太钢信息化项目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系统从无到有,再到能正常地运行,其间经历了一个飞跃的阶段。”太钢自动化公司信息管理科科长郭新平说。
2005年6月,太钢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启动,采用了钢铁行业普遍应用的信息化五级系统架构体系。到2006年7月,ERP、MES整体上线。此外,计质量系统和OA系统也相继上线。由此,ERP、MES、计质量和OA系统构成了太钢庞大的信息化体系。2010年6月,太钢完全依靠内部力量,对不锈钢钢管有限公司、精密带钢有限公司和型材径锻新线实施ERP和MES两大工程,并分别于2011年的3月和4月成功上线运行。目前,MES系统功能正在进一步拓展中。
今年5月,太钢召开推进信息化工作动员大会,发布了太钢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计划:将围绕“打造数字太钢”,进一步优化现有信息化系统,提高运行水平,加快建设范围全覆盖、业务全支持、架构完整、安全高效的信息化体系,通过信息化与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太钢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数字信息共享
“你好,请刷卡。”出入太钢,这是一道必备的手续。
太钢自动化公司侯凯向记者介绍,“现在不只是进厂刷卡,从打开电脑查看报表、输入操作数据,到打卡吃饭、考勤、工资发放和领取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化,确实方便。”在接受采访的间隙,侯凯不时用手机办公,太钢信息化的触角已延伸到了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
现在,太钢销售订单交货周期由21天减少到18天,销产转换时间由4天减少到1天之内,滞留物料实现实时查询,质量追溯全过程在1小时之内就能完成,采购计划传递时间由1周缩短到2天……效率的大幅提升得益于信息化的推广应用,也大幅度降低了设备的维修成本。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太钢严格遵循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规划和设计。郭新平说,“信息化建设不仅是IT部门的事,更与公司业务息息相关,要建立由业务部门和IT部门共同组成的项目管理办公室来负责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走向太钢“智造”
成就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大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必不可少,而在规格众多、工艺复杂、产线交叉的钢铁企业,流程化、规范化更需要一个信息化平台作载体来支撑。
“数字化太钢”,就是将太钢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生产全过程和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管理控制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从而提升太钢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提高太钢的综合竞争能力。
今年9月,太钢同中国移动山西公司签署了“太钢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项目。该项目的签订将进一步加强太钢在无线覆盖建设、通信基础网络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也为太钢依托中国移动网络支撑服务、IDC数据中心、无线城市平台等通信网络技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太钢正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步伐,包括三厂信息化、核电用钢、钢渣物流等在内的11个信息化在建项目以及包括决策支持系统、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及产销计划咨询等在内的13个信息化拟建项目,项目的建成将有利于太钢掌控企业信息,实现资源优化,提高企业响应速度。
可以说,太钢已经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信息化之路,已经从太钢“制造”走向了太钢“智造”,精心编织出了一张擎天“智网”,令“数字太钢”备受瞩目。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