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聚焦热点聚焦

2011,消费者为何屡屡被“坑”?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4 14:59:29

    从日化巨头“联手涨价”到沃尔玛的“假冒绿色猪肉”,从肯德基的“勾兑豆浆”到达芬奇的“保税区一日游”……2011年里,消费者的权益屡被侵犯,我们不禁要问:如何让消费者不被“坑爹”?
     一“坑”未平,一“坑”又至
    如果说“涨”是物价的关键词,“坑”则是2011年消费维权领域的热词。
    从日化巨头和“面霸”康师傅“联手涨价”到食用油巨头提价,在成本不断攀升的今天,“成本涨价论”并非不可理解。但部分商家利用垄断地位,不仅以成本上涨为自己调价辩护,还采用减量不减价式的“悄悄瘦身法”,甚至“带头领涨”“顶风瘦身”,这样的行径令不少消费者头疼。
    如果说涨价、瘦身还有一层“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沃尔玛的“猪肉门”和“价签门”就可谓赤裸裸的欺诈。年初,沃尔玛刚刚因为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识等欺诈行为,被国家发改委处以重罚。10月9日,重庆工商局通报沃尔玛多家重庆分店假冒绿色猪肉事件处理结果,针对沃尔玛在渝企业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以虚假的商品说明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重庆工商部门依法对涉案门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五倍罚款269万元,并实施15天的停业整顿。
    “坏孩子”为何屡屡得逞?
    专家认为,不良企业屡屡得手,消费者权益不断被忽视,这不仅有消费文化和消费心态的问题,更是法律威慑力不够、监管部门被动性强、行业协会作用难以发挥的现状反映。
   “行业巨头带头欺诈消费者,因为不少消费者有一种‘外资就靠得住’‘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消费观念。而这种对外资企业和大品牌的迷信和盲目崇拜,给不法企业带来渔利的空间,也造成了‘道德风险’。”上海大学教授顾骏说。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刘春泉认为,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相对企业所得来说往往是九牛一毛,对企业威慑力不够。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表示,执法监管陷入媒体报道在先、执法介入在后的局面,这显示有关部门监管科学化仍在探索中。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在多次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中,原本应该起到倡导企业自律和净化行业作用的行业协会屡屡失声,行业潜规则存在多年却没有人去“点破”,与行业协会本身“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性质也是分不开的。
    软”“硬”兼施,净化消费环境
    专家建议,要净化消费环境,真正营造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环境,需从软件和硬件方面着手。这里面,不仅需要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引导消费者建立更加健康合理的消费观,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执行更严厉的监管,同时提高法律的威慑力,让不法商家寸步难行。
    “企业应认识到合法与诚信是市场的底线,要正视消费者的感受,通过更合理的调配广告投入和管理商场促销人员等方法来消化成本,而不是一味将上涨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建议,在用“硬规则”对不诚信的企业进行制约之外,也需营造一个公平诚信的消费环境。
    此外,有关专家认为,应加强行政监督和消费者监督,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将不诚信的企业予以约束。通过刚性手段,使伪诈者付出应有的成本,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刘春泉建议,借鉴国外的经验,对不诚信企业要提高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加大法律的威慑力。
新华社记者 周蕊 陈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