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伴随卡塔尔多哈世贸部长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界贸易组织向中国敞开了大门,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
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享受世贸组织成员各项基本权利,获得了稳定、透明、可预见、非歧视的多边贸易机制保障。紧紧抓住有利条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入世使得中国企业有了更高、更广的视野,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数字,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
十年间,中国货物贸易额由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出口跃居第一位;
十年间,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95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十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0%以上,2010年当年已达688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在本世纪初抓住战略机遇期的一个关键抉择。”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十年的成就不仅证明这一抉择利大于弊,而且通过主动应对,还化弊为利。”
十年来,中国政府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大大加快市场化步伐,以提高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效率;大刀阔斧改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应对全球竞争……多方位、各领域改革均在向前所未所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入世推动开放,开放引入竞争,竞争倒逼改革,改革激发动力——十年来,这张“入世效应路线图”清晰可辨。
“这为中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入世红利’。”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说。
中国和世界共赢的十年
中国入世,让世界从中国分享到发展的机遇——
十年间,中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的商品,相当于为贸易伙伴创造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十年来,中国市场新增34.7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汇出利润2617亿美元,年均增长3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兑现了入世承诺。”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
这是一张中国履行入世承诺的“清单”:
——关税总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至9.8%;
——服务业领域已有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等行业的104个部门对外资开放,接近发达国家108个的平均水平;
——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立法,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
“A+!” 面对这张“清单”,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这样赞赏。
不仅是说话算数,中国的“敢于担当”也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
从世贸组织的“新成员”到“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入世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迄今已陆续提出了100多项推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提案。
“今天,中国的地位决定了,如果离开中国,世贸组织就不能称为‘世界’贸易组织了。”拉米说。
中国人视野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十年
更加开放的市场,给普通百姓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商场、超市里汇集了世界各国商品,来自国外的金融、文化、娱乐服务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十年前,汽车还很难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达60辆,迈入“汽车社会”。
“入世以后,中国人的规则意识越来越强。”龙永图说,而这一意识正是世贸组织的精神之一。
“贯穿中国入世十年的一条红线是:从接受规则,到熟悉规则,到运用规则,再到创新规则,一切都是围绕规则进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薛荣久说,规则意识的树立,使中国的后发优势得到了很大提升。
然而,十年来,世贸组织的“非歧视”“透明度”“公平竞争”等原则开始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使其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规则意识、市场意识、契约精神、法治精神等,如同奔涌的大潮冲击着中国人的观念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激荡融合。
“这些理念是中国从入世中得到的最宝贵财富,是最大、最长久的‘入世红利’。”龙永图说。
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的必然选择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审视国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国内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凸显,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环顾国际——欧美国家经济复苏缓慢,一些国家政局动荡。中国过去较多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如何平衡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球利益,成为必须破解的难题。
中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把扩大进口与稳定出口结合起来,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把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把深化沿海开放与扩大内陆开放结合起来,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十二五”规划作出这样的部署。
当前,利益关系调整已成为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所在,需要全社会提高改革的共识,坚定改革的信心与勇气,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人民作出的自主抉择。经过入世十年的洗礼,今天的中国,扩大开放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成熟,人民群众的意愿更加强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只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一定能够把握战略机遇,赢得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 张晓松 雷敏 王希 王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