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工程”承载百姓新期待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17 10:59:52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及“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菜篮子工程”一头连着农民的增收,一头连着市民的安康,是一项民生工程。在新形势下,需要围绕百姓的新期待,落实好“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工程”的最初使命,旨在解决肉、蛋、奶、蔬菜等副食品市场供应紧张。而今,“菜篮子”面临的最大压力已不再是“短缺”而是价格暴涨暴跌。要落实好“菜篮子工程”,就要解决好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副食品价格“过山车”、农业基层薄弱、食品安全等问题,进一步做好规划、扶持和监管工作。
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土地财政”的冲击下,将近郊寸土寸金的土地用于办企业、搞房地产开发,变“种菜”为“种房”,致使城市“菜篮子”靠长途运输保障。于是,一些地方菜价“虚高”,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频上演。要保障“菜篮子”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市长们就要多算算民心账、长远账,加强“菜篮子”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菜篮子工程”。
我国多数种植、养殖处于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产量低、品种少、议价能力差,在副食品供应链条中居于弱势地位。“菜篮子工程”实行市长负责制,各地政府一般会用手中的行政和社会资源鼓励农户扩大生产规模。但是,蔬菜等副食品生产多了,一旦市场消费能力跟不上,就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出现供过于求,造成“菜贱伤农”“肉贱伤农”。为此,地方政府就要加强副食品基地冷藏保鲜设施和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大在农民合作组织和流通环节、税收、农基、农业装备上的扶持力度。同时抓好“菜篮子”风险应对能力建设,完善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菜篮子工程”抗灾能力,及时打击游资垄断和炒作。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也是“菜篮子工程”必有之义。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早在2001年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然而,近年来毒豇豆等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屡屡曝光,影响了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信心。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能力建设,强化“源头控制”,积极推进副食品产品“可追溯”制度建设。
回应民生的新期盼,“菜篮子工程”需要认真、长期抓好,什么时候都不能松懈。 新华社记者 黄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