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重一位打工老板的“生意经”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1 11:02:13
在太重,时常会听到人们提起“打工老板”。其实他真正的身份是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太原第一分公司的销售经理。“俺到太重来打工,不能不挣钱,但俺是共产党员,是党员就要讲党性,更要讲良心,只要企业有用得着咱的地方,即使少挣点钱心里也舒坦。”赵新国今年三十六岁,话语间透露着河南人特有的忠厚和仗义。在太重整整8个春秋,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赵新国手下这支30多人的起重机专业维修队伍,几乎个个都是起重机械维修的高手,而且随叫随到。一天傍晚,他接到了太重轧锻分公司技改部部长杨维平的紧急求援电话:分公司有一台50吨行车在运行中突然脱轨,需马上抢修。“咱们都忙了一整天了,到现在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明天再干吧。”有人向自己的老板投去了询问的目光,“不行!”回答是斩钉截铁的。老赵立马挑选了几名技术拔尖的,冒着大雨心急火燎地赶来了。到现场一看,只见这台起重量50吨、自重达80吨的行车,端梁已离开了轨道,有3个轮子悬了空,好险!他二话没说,抄起工具就攀上了12米高的行车轨道上,仔细检查后才发现直径一米的行车轮的轮毂已经脱落,同时由于行车电器老化,电阻器也坏了。赵新国知道,现在分公司正在紧急装配一批国家重点产品,工期一小时也耽误不得。于是他采取了一种谁也想不到的办法:从20mm厚的锰钢板上切割,再用“507”特种焊条沿着行车轮焊上去,制成了轮毂。那天夜里,一伙人割的割,焊的焊,就这样一直干到清早6点,把行车轮和电阻器全都修好了,保证了太重重点产品的按时发运。
“老赵是个大好人,这些年不知帮了我们多少忙。”说这句话时,太重轮轴分公司钢轮厂副厂长杜云岗不由地回忆起5年前的那件事。这一天,厂里唯一的电瓶车突然“趴窝”了,这下子可把当时还是设备科长的小杜急出了一身汗:你想,外面火车皮正急等着装货,这边每天生产将近一千个钢轮,需要源源不断地入库,没有了运输工具,物流就中断了。小杜把老赵叫来一查,发现是减速机坏了。按说买个新的配上不就解决了?没那么简单!由于这台车是老型号,市场根本没有现成的备件,只有靠定做,问了好几家厂家,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到货,而且还要价近3万元。赵新国不信这个邪,带着手下人忙了一整天加一个通宵,让这台车运转如初。这还不算,他看到车旧了,又重新打磨、喷漆,把车整得像新买的一样。“光是那一次,直接节省了27000元,至于间接节省的有多少,这笔账就算不清了。”杜云岗心中依旧充满了感激。
就在不久前的一天,已是夜里11点了,赵新国在医院里正陪着孩子输液,手机响了,是榆社电厂紧急求援。老赵把孩子送回家,带着3名技术工人连夜驱车百余公里赶到该厂,到第二天凌晨6点把所有问题全部“搞定”。直到这时老赵才想起:真怪,自己和这家企业从无瓜葛,对方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你在太重早已名声在外,不是太重的领导同志推荐,我们咋能找到你?”电厂一位负责人笑着答道。
有时候,赵新国也会受到手下人的埋怨:“咱们出门在外混这口饭,不就是凭着自己拿手的绝活吗?你倒好,帮人家干了活儿不说,还把压箱底儿的技术拱手送给人家,往后咱这生意还咋做?”“你咋这么近视眼?”赵新国回答道:“你开口多要钱,人家不会不给,可时间久了名声也毁了。少挣几个钱,多交几个朋友,你的路子就会越来越广,你说对不对?”一听此言,那个工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是的,赵新国这些年钱没多挣,汗也没少流,可他凭着精湛的技术得到了市场,靠诚信和敬业赢得了口碑。就凭这一点,他始终相信:他的这本“生意经”没有念错。
“我喜欢太重,我觉得太重就是我的家,我就是太重人。”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新国说出了这样一句掏心窝的话。
如今在太重,像赵新国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共有4100余名,他们常年从事着装配、加工、维修、铸造、基建、环保等各类不同的工作,其中直接在生产一线的就有1500余人。本报记者 王秀萍 通讯员 曹克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