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花卉产地,你首先想到的是哪里,南方的花卉市场?四季如春的昆明?
现在告诉你,昆明、上海、四川等南方花商也来咱太原进货,你信吗?
这是真的。太原盆栽花卉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而让“太原花卉”叫响全国市场的,是太原市晋源区的郑梅梅,山西梅芝园艺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那么,太原花卉为何如此受欢迎?我们听听郑梅梅怎么说。
提前五年早转型
三月的天还未转暖,风中仍带着一丝寒意。记者来到郑梅梅的花棚,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抬眼看去,整个大棚内整齐地摆放着一盆盆正在茁壮成长的红掌。“都已经名花有主了。”看着这些翠叶欲滴、猩红亮丽的红掌,郑梅梅就感到舒心快乐,向记者讲起了她的创业故事。
郑梅梅,曾经是煤老板。
2009年,山西全面启动煤炭资源整合,大量“煤老板”顺势转型,却对转型非煤产业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
而此时,郑梅梅早已打开了财富的另一扇门,2009年公司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
“主要是转型之路走的早,这要感谢我的父亲,早在2004年他就意识到了开煤矿的局限,果断转型,所以在别人迷茫时,我们已经实现完美转型。”郑梅梅说,之前她和父亲一起干煤矿,像其他煤老板一样,大赚了一笔。父亲意识到,挖煤不会长久,跟了他多年的矿工大多是农村来的,没有其他技能,不干煤炭行业了,将来怎么就业?怎么养家糊口?
郑家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家庭会议,探讨将来发展方向,并做出决定:转型。
提前做准备,为矿工将来就业铺路子。转向哪里?考虑到矿工的实际情况,所选行业一定要和他们结合起来,新技术是他们易掌握、操作的。
郑梅梅承担起了这份重任,静悄悄地踏上了转型之路,她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最终将发展目标锁定在花卉产业上。
“我从小就喜欢花,以前出去旅游时就发现,同样一盆花在昆明卖40多元,在太原却需要200多元,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巨大商机啊。”郑梅梅还算了一笔账:同样的面积,种植鲜花要比种植棚菜利润高出5至6倍,劳动强度却相对要小很多。种植花卉要比种植棚菜的流通环节少,且附加值高。特别是太原地处北方,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照度强,最适宜盆栽花卉生长。
2005年,山西梅芝园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7年种植基地的花卉投入市场,业务量逐步提升,2009年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步入稳步发展阶段。
这一年,煤炭兼并重组,转型对于许多煤老板们说,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去准备,去迎接新挑战。而梅家退出煤炭产业,矿工转入花卉公司接受培训,顺利就业。
“刚转型时,煤炭生意正红火,家里其他人还不同意投资花卉产业,事实证明这一步棋是走对了。”郑梅梅说,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种植、批发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总资产6000多万元,占地面积3500亩,有员工123人。拥有500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年生产盆栽花卉60多万盆;200亩的鑫龙腾花卉批发市场,可容纳100户批发商经营,年交易额超过1.6亿元。
一项科技节省四百万
郑梅梅从一开始,就将主打方向锁定中高端盆栽花卉,以红掌、竹芋、凤梨、一品红为主。她的花棚分成连栋温室、日光温室两种,其中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连栋温室造价达到360多万元,温度和湿度条件比普通大棚好很多。这里的花卉种苗都来自荷兰,花肥和花土也全部进口。
“高端路线不仅是价格高,重要的是花的品质要好,这必须重视科技。”郑梅梅说,刚开始引进的品种是一品红,因为没有经验,第一次养就全军覆没了,损失了几百万元。为提高品质,她先后同荷兰安祖公司、北京大汉农业科技公司、广州怡花园艺公司等五家国内外花卉种苗供应商合作,引进20多个国外种苗品种,在本地试种,进行国外种苗的本土驯化,并推广种植。
她还特聘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省林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及院构的专家学者组成技术研发团队和顾问小组,为公司种苗的培育、生长提供技术指导,培育出的花卉色泽艳丽,叶片厚度高,具有花期长、品质好、利用率高等特点,远远胜过南方地区同类品种。
2012年,公司创建了花卉种苗组培繁育中心,太原花卉产业由此告别一直依赖国外种苗和国内几家大基地的历史。培育出的红掌花苗,成本从过去进口的8元,下降到如今自主培育的2元,仅梅芝园艺一年就可节省种植成本400万元左右。这种红掌,14个月就能出货,一盆可以多赚4元,当年这个品种就发货20多万元。
花卉品质到底好不好,市场来检验。2007年时,郑梅梅买了辆货车,亲自拉上这些花长途跋涉,跑遍了十几个省市的花卉市场。
花香四溢惹人爱。从不看好北方花卉的昆明、四川、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花商,纷纷从太原进货,也改变了他们对山西只能产煤炭的印象。2010年,公司订单达2000余万元;2013年,虽然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销售额仍在1200多万元。让郑梅梅特别骄傲的是,在昆明这个中国最大的鲜花市场,今年她仅与其中一家的签约就达2100万元。
在太原,花开时节,你走在路边,也一样可以看到郑梅梅的花卉。
过去市区主要街道的花池里只有万寿菊、串串红、牵牛花这些简单的品种,而2012年花卉品种突然多了起来。这就是郑梅梅的功劳,她引进了56个品种,和省农科院共同培育出100多个花色,将省城装扮得芬芳浪漫。
带动农民年收入六七万
要想占领市场,花的品质要好,规模也要上得去。
2007年,郑梅梅联合周边种植户200多户,成立了太原市晋源区怡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为农户提供产前生产资料、种苗、技术、收购和销售,引导、带动当地农民进入花卉企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成立合作社,让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在市场上有了更多的价格话语权,他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郑梅梅说,以前村民主要收入是种植大棚蔬菜,一年收入也就是个几千块钱,掌握了高档花卉栽培技术后,平均收入都在六七万元。
如今,古城营村7000多名农业人口中,80%以上的人都在从事花卉种植业,年产值约2000余万元,这一产业也成为晋源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要途径。
一个花卉不仅致富一个村庄,还带动了一批苗木花卉种植企业,极大地影响带动了全区的花卉产业。记者了解到,目前,晋源区花卉栽种用地达到7000余亩,占太原市花卉种植面积的70%以上,花卉苗木年产值2.2亿元,花卉产品不仅满足了太原市绿化美化的需要,而且远销陕西、河南以及内蒙古等地,成为我省最大的花卉基地。
“花是美丽的,我想用花装扮我们的生活,把美丽撒向每个角落。”郑梅梅说,从国外引进花苗成本高,她计划自主研发新品种,比如草花,大多是一年生,花期短,养护成本高,不利于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她希望将这些草花研发成有根花。再比如,通过科技,降低高档花卉的成本,让农民也种上高档花,增加收入。而她自己,打算重新改造花卉基地,建一个花的海洋,让这里成为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 褚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