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社会

一份来自大山深处的坚守

------山东大学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灵丘队25年工作纪实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3/27 15:55:53

山东大学于1999年积极响应由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同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号召,并于2000年选派孙建德等四位志愿者奔赴灵丘县开展志愿支教服务,由此拉开了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灵丘这片热土的长达25年的情谊。


上寨中学等五所学校留下了山东大学232名志愿者的足迹。他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做孩子们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热土扎根久为情


“那时的县城里只有火车站和机务段的人说普通话。街心公园十字路往南那条路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两边是矮矮的土房,从县城到南山唯一的班车要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三小时,孩子们穿着补丁衣裳走十几里山路来上课。”这是25年前,山东大学第2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下文简称山岩人)对灵丘的第一印象。彼时的上寨中学,砖木结构的校舍在寒风中瑟缩,教师们共用着煤油灯备课。而如今的第26届山岩人所处的灵丘,却是昂首大步前行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山水之城。四层高的教学楼矗立在巍山脚下,每间教室都配备着LED多媒体屏幕,明亮的办公室、宽敞的宿舍,诉说着近三十年来灵丘的变革,也见证着山大与这所山区中学的深厚情谊。


长效帮扶助铺求学路


第24届山岩人李方政,是上寨中学建校以来的第二名支教班主任。支教期间,他走遍了学校所在乡镇的每一个行政村,开展家访30余次,为学校10名贫困生上门办理国家助学金共计12500元。研究生入学后,他得知此前的一名学生突发急性胰腺炎,急需大笔医疗费用。他协助其家长发起水滴筹,联系学生所在村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广泛发动好心人,募集到善款33927元,帮助该学生得到有效救治。“哪怕不是班主任,只要孩子们有需要,我都义不容辞”李方政说道。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支教地的状况,李方政策划并拍摄了《我眼中的研支团》,该宣传片登上了团中央2022年致敬志愿者网络主题展播活动,观看人次超14万。从2022年至今,在他的发动联系下,他本人和社会爱心人士共为支教学校的三名贫困学生累计捐赠助学金9400元,助力贫困生坚持学业。 

             

山与山的相逢


“2002年,我来到上寨中学任教,我算是与支教团的大学生们认识最久的老师了。”每当谈到支教的小老师们,灵丘当地的教师王素国脸上总是扬起笑意,他坦言:“起初觉得城里来的娃娃待不满一年,没想到他们竟种出了理想教育的‘试验田’”。


比起分数变化,孩子们眼里的光更让人触动。王素国清晰记得,19届山岩人启动“从大山到山大”项目(邀请乡村学生前往山大开展游学活动),8名上寨学子前往山大开展游学,归来后孩子们“裤脚还沾着大明湖的水花,眼神却像被点燃的火把”。其中孟维科以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灵丘一中,如今,身为一名高三学生,他将“成为一名山岩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读书,建设家乡!”“二十多年间,200多名山岩人带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对‘读书有用论’最生动的诠释。”王素国说道,夕阳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恰如墙上那幅褪色的标语——“让每个梦想都找到支点”。


跨越八年的爱心接力


2015年,第17届山岩人杨国帅来到了上寨中学,支教期间,他发现乡村孩子们偏内向,存在不爱倾诉、学习兴致不高等问题,他发挥公共管理专业学子的优势针对其成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调研,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对一谈心,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回校读研后,杨国帅始终为“破题”而努力,2016年底,在学院吴东民教授的带领下回到灵丘,在三个支教学校与当地120余位老师、900余名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访谈,探索解决方案。在团灵丘县委、山东大学团委支持下,山东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心巢计划”品牌活动正式开始,至今累计开展心理辅导课程200余课时;通过“情感树洞”“团体辅导”“信件漂流”等活动,超六成学生社交能力显著提升,校园融入感增强,形成了“师生结对-朋辈互助-家校联动”的全方位关怀体系。山岩人携手支教地教师同孩子们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为每一位留守小候鸟筑起了坚固的心灵巢穴。(傅金泽  张凯钧)


责编:吕彬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