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进药店’其实就是换了个地方卖奶粉,奶粉的质量又没变,对我们来说在哪买都一样。”市民王先生家的宝宝已经有6个月,吃奶粉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如何选择安全放心的奶粉成了他们家最关注的大事之一。其实,谈到“奶粉进药店”的问题,与王先生持有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让婴幼儿喝上更安全、更放心的奶粉,用管理药品的方式监管婴幼儿配方奶粉,太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省城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药店的活动,从12月1日起,省城市民可以在10家试点药店购买婴幼儿配方乳粉。如今,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些试点药店奶粉销售的情况如何?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省城“奶粉进药店”正在遭遇销售困境。
试点药店销售状况不理想
12月21日,记者走进位于省城平阳路的北京同仁堂药店,一进大门,就看到位于大门左手旁的奶粉柜台,柜台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纽盾、合生元、圣元和优博四种奶粉,各种奶粉明码标价。
记者在现场看到,900克的纽盾统一售价为358元;合生元的价位依次为366元、360元和358元;优博和圣元这两个源自同一厂家的奶粉,三个年龄段的售价均为368元。所有价格大体与超市价格一致。
尽管药店中人来人往,不乏顾客,但奶粉专柜却无人问津。据了解,位于平阳路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半个多月以来奶粉销售惨淡,纽盾奶粉卖出8桶(每桶900克),合生元卖出5桶(每桶900克),圣元和优博两种奶粉甚至更少。四种奶粉中只有纽盾奶粉有买一大桶送一小盒试用装的活动外,其余三种奶粉均没有任何活动或优惠。
无独有偶,位于平阳路的来福一心堂药店奶粉的销售情况也大致如此。该店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奶粉已上架半个多月,但来问的人很多,真正买的人却没有。前来询问的大都是为孙子购买奶粉的老年人。”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其余几家试点药店的奶粉销售情况也不容乐观,消费者似乎对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并不买账,反应冷淡。
消费者对此反应冷淡
“婴幼儿配方奶粉进药店,用管理药品的方式监管婴幼儿配方奶粉,启动这个试点工作的意义就在于让婴幼儿喝上更安全、更放心的奶粉。”在12月1日,太原市启动“奶粉进药店”的仪式上,太原市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说。然而,到目前为止,消费者对此项措施反应冷淡。
市民王先生表示:“在药店卖奶粉,是不是质量就更有保证?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政府不能在奶粉的生产、加工、流通方面加大监督力度,只是改变销售渠道,那对消费者来说在哪里买奶粉都一样。”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消费者持有跟王先生相同的观点,认为药店对奶粉的监管只是在药店引进奶粉时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并不是从奶粉的生产环节进行监管,况且有些问题并不是药店能检查出来的。
除了消费者对“药店买奶粉”的不信任,药店奶粉品牌单一也是影响销量的一大原因。
在平阳路北京同仁堂药店,药店在售的奶粉只有纽盾、合生元、圣元和优博四种。其中,以新西兰纯进口的纽盾销量相对较好。销售人员小李告诉记者:“可能是奶粉品牌太少,不能满足消费者需要,很多人只是看看就又走了。”来福一心堂的奶粉品牌就更少,只有澳优与润贝两种,且在消费者心中知名度很低,所以至今为止也未“开张”。
短期内难成主要渠道
药店虽然是政府力推的销售奶粉的安全渠道,但受客观条件制约,短时间内还很难变成销售奶粉的主流渠道。
药店的主营商品是药品,奶粉只是药店在销售药品的基础上兼营的商品,所以药店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场地给奶粉。并且药店引进奶粉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质量检验,流程复杂,很难在短时期内引进更多品牌。
据平阳路北京同仁堂负责人侯国栋介绍,北京同仁堂药店短期内不会再引进新的品牌。因为药店跟超市不一样,药店要引进新的品牌,必须经过层层检验和把关,流程相对复杂,因此短期内不会再有新的品牌加入。所以,药店想以规模优势来赢得消费者,似乎比较困难。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的梁春贤老师告诉记者:“政府把奶粉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放在药店销售,想利用药店技术加强奶粉质量监管。但是,这种措施并不是完全可靠,药店的药在监管方面有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奶粉。消费者对此并不信任。所以,现在出现药店奶粉销售遇冷是很正常的。”梁老师还说,如果想重建奶粉市场信心,政府就必须从源头入手,加大对奶粉生产者的监管力度,从生产阶段进行质量把关。这样,无论消费者从何购买奶粉,都能放心购买。
本报记者 王波 实习生 何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