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信用社到农商银行,潞城市农村信用社2012年12月26日改制为农商银行,成为省内首家攻克高风险社改制难关的县级信用联社。改制后短短一年时间里,经营成果凸显:一个充满自身经营特色和活力,不断出思想、出人才、出成果的现代商业银行已具雏形,资产规模加速扩展,风控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3年末,潞城农商行各项存款余额31.72亿元,较年初增加6.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24亿元,较年初增加5.20亿元;在全省110家县级联社(农商行、农合行)综合考评中名列第23位,成为支撑潞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脊梁和“财富劲旅”。
然而,就在三年前,由于落后的体制、机制影响了其服务“三农”潜能的发挥,弱化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制约了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至2011年,潞城信用社连续三年在全省系统考核中居末位。
改革,正是通过对自身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激活了内部活力,提升了服务“三农”的质量,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2011年9月末,内忧外患让习惯了坐等“上门买卖”的潞城农信人一时间慌了神:资本净额和资本充足率均为负,不良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存贷款规模小、经营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发展速度缓慢。同时,农村金融多元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对农信社的压力扑面而来。农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进一步扩张,对农村优质资源的争夺力度加大。
外有强敌,内有顽症。只有化“危”为“机”,才有生路。潞城农信社决定背水一战:改制!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前所未有的创新,真正形成强有力的发展后劲。2011年9月23日,潞城联社召开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了改制筹建农商银行的决议,改制筹备工作由此全面启动。
目标确定后,意想不到的难题摆在了潞城农信人面前,那就是联社资本净额和资本充足率均为负,要想脱掉历史包袱组建农商行,必须要弥补净资产缺口,这就要求股东按入股额1:2的比例购买不良资产,而从省内已成功的改制案例来看,购买不良资产最高比例没有超过1:1的,即使在全国,改制时的不良贷款购买比例都鲜有这样的先例。
如何让投资者将农信社改革发展前景的信心转变成投资的信心,进而换来投资者的“真金白银”,仍考验着潞城联社改制推动者的智慧和勇气。为此,潞城市和潞城联社负责人专程赴京向银监会进行专题汇报并获得政策支持:将投资者单个企业级关联方合计持股最高比例由10%放宽到不超过25%。借助这一重大决策利好,经过反复磋商协调,终于于2012年4月1日,潞城联社第五次募股会上,7家法人公司最终签订了入股96%的协议。
横亘在潞城联社改制之路上的最大障碍被成功移除。随后,潞城农信人与广大客户携手共进,迎难而上,克服诸多困难与制约瓶颈,先后完成不良资产清收、清产核资及整体资产评估、净资产分配、老股金处置和新股金募集、筹建资料申报、召开潞城农商银行创立大会、开业资料申报等农商行组建各阶段工作。潞城农商银行终于于12月26日正式挂牌开业。
潞城农商银行的成立,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一次深层次的华丽蜕变。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走出原来恶性循环的圈子?如何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实现与行业一流的对接?
潞城农商行的领导层意识到,只有创新,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发展机制,靠勇气和智慧踏出一条新路子才能真正走得远。
为全面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潞城农商行提出了“一个责任,三大使命”的战略定位,在深入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实际的基础上,逐步迈上一条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加强法人治理,向决策要效益。创立之初,潞城农商行就按照现代化金融企业要求,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三会一层”法人治理架构。董事会管决策、管风险,监事会在股东大会的领导下控风险、保安全,经营层一门心思抓经营、促发展。“三会一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制衡,高效运行,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加强机制转换,向管理要效益。改制以来,潞城农商银行进一步加快内部机制改革,与北京工商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入了博士定期工作制度,帮助该行改革现有财务管理制度,测算出利率定价、资金成本等核心指标,初步形成了以部室、网点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同时,还积极探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不良资产管理技术,加快存量资产的盘活力度,填补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有着六十年厚重文化积淀的潞城农商银行,站在新的起点,把打造优质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放在了同等位置,通过不断的提炼和升华,在该行内部已经形成了“同行共修,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干净做业务、清白交客户”的信贷“清茶”文化、“让每一位职工活得更体面”的团队建设“幸福”文化、“用智慧创造财富,为信任奉献回报”的经营文化。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改革红利得到了进一步释放,潞城农商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资产、负债均创历史新高,较改制前翻了一番,市场份额稳居潞城金融机构之首,经营利润明显增加,2013年全行实现收入4.09亿元,利润1.09亿元,同比增盈0.28亿元;监管指标实现跃升;员工收入明显增加,职工士气和凝聚力空前高涨,转型发展的共识和推动力进一步增强。
改制后,潞城农商行机制体制得以理顺,潞城农商行扬帆远航的梦想已经起飞,但往哪里去的方向问题再一次摆在了银行领导面前。
“生于此,长于此,情系于此。”作为“潞城人自家的银行”,秉承服务“三农”重任,潞城农商银行薪火相传,创新担当,以更具活力的姿态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更名不更姓,改制不改向”。行走在潞城大街小巷,“同行共修,奉献社会”的宣传语随处可见。这句话看似直白,但内涵丰富,真正体现了潞城农商行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即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定位,千方百计扩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对接面,激发经营活力,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
面对金融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和客户需求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潞城农商行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主打创新牌,大力开发客户乐于接受、操作便捷、贴近需求的金融新产品,先后推出了“潞盈”理财产品、网银及“助业贷”、“兴业贷”、“信易贷”、“商易贷”多款微贷产品,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特别是一款10万元以下无担保、无抵押的信贷产品广受青睐,仅春节期间,就有147户客户提交了贷款申请。
一年来,潞城农商行紧紧抓住被指定为全省首批流程银行建设试点单位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大胆先行先试,以新开设的羌城分理处为试点,依托“建材行业协会”,全力打造建材银行;在全省率先引进先进的IPC微贷技术,组建专业微贷团队,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有效破解客户贷款难、银行清收难等“顽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短短的3个月内,微贷经理对周边479户商铺进行了逐户调查,受理申请462户,发放贷款105笔,累计投放贷款1177万元。另一方面,努力克服区域经济增长乏力、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认真落实国家宏观政策,通过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转型,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2013年,通过发放贷款、签发承兑、办理贴现等方式,潞城农商行全年累计发放贷款23.64亿元,强有力地支持了136户当地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和1500余户农户的生产经营;全年累计上缴各类税款3494万元,同比增加2043万元。
潞城农商银行正在以转型提质为主线,继续走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朝着一流的现代金融企业大步迈进。
田关平 张文斌 秦建清
原标题 饱蘸“农”墨书写创新转型华章
责编 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