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过,我省大田作物大面积播种的节令正式到来。眼瞅着就要播种了,可这两天襄垣县掌阳农场场主贾旭东却还在犯难:现在玉米行情很不好,咱这种粮大户说到底就是种玉米大户,今年这玉米还种不种,若不种玉米又该种啥,这地到底该咋种?思来想去没个谱,为难得自己直挠头。记者调查发现,眼下为种地纠结的可不止贾旭东一个人,很多种粮大户都在为此两难。
种不种玉米都纠结
“减少玉米播种面积,这是大势所趋,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一致作出的决定。”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如是说。
去年国内玉米市场出现库存高、进口多、产能超过消费需求的情况后,今年农业部提出在“镰刀弯”非玉米优势产区减少玉米生产的政策安排。我省忻州市多数县区及朔州市和大同市恰好处于农牧交错区,正是在“镰刀弯”覆盖范围。我省太行山周边地区,也属“镰刀弯”版图内。这是国家政策对减少玉米面积作出的要求。另外,去年秋天以来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由前年的一元多钱降到六七毛钱,使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大幅缩水。这是市场对减少玉米种植给出的信号。
这玉米到底是种还是不种呢?现在种粮大户们就有些犯难。应县鑫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当家人冯圣,通过流转的方式经营着660多亩土地。去年,他种的全是玉米。但今年究竟种啥好呢?心里有些拿不准,感觉种玉米不行,可不种玉米也不行。他说,要是全部种玉米吧,玉米的价格不行,就现在玉米的行情减去生产成本,几乎落不下几个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土地是租来的,要掏租金;种子、化肥是必须的投入,别看现在玉米不值钱,但今年这种子、化肥没有一样便宜的;人工费用,请一个人一天没有一百多元没人干。这七七八八的生产成本少了哪一项都不成,可是六七毛钱的玉米行情不会变,这哪里还能赚到钱。但是,不种玉米吧也不行,租赁回来的土地不能荒,撂荒也得掏租金。有人建议他干脆种蔬菜、种药材,冯圣觉得,660多亩地一下子由种玉米变成种蔬菜、种药材不现实,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生产管理上都做不到,盲目调整十有八九要赔本,真不如还是种玉米。
冯圣说,自己是种粮大户,与外出打工的农民不一样,人家赚钱靠打工,几亩承包地种玉米就图个省事,不耽误外出打工就行,挣钱不挣钱无关大局。自己是专业农民,就靠种地讨生活,再难也得把地种。说心里话,实在也想不出啥好办法,今年还是以种玉米为主,适当调剂点其他作物,也只能这么干了。
种别的心里也没底
已经是4月了,可是阳泉市农村的不少农民家里还存放着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那带着棒子的玉米被农民整整齐齐地垒成圆形的垛子,在院里还挺占地方。这是记者下乡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怎么还不把去年的玉米卖掉呢?记者心里有些不解。村民说,不是他们不想卖玉米,而是到现在还没有人进村收玉米。若在往年这时候,早有河北的粮商上门收购了,可是今年人家到现在都没露面。没办法,虽然现在就要春播了,急等着用钱买种子、化肥、农药,可是卖不出去也只能等。村民说,现在种玉米价格低还不好卖,今年真想不种玉米了,想种点别的,可就是不知道种啥好。
要说,心里没底的人还真不少。襄垣县掌阳农场场主贾旭东也是想调整一下种植结构,也是苦于不知道换掉玉米该种啥。作为一个农场主、一个种粮大户,他有近400亩的土地,而这么多的土地,除去10多亩是自己家的承包地,其余的都是以每亩400元的租金流转回来的。既然是流转回来的土地,每年就得付租金。因此,把手里的土地经营好,还真是不可马虎的大事。去年种植清一色的玉米,结果遇上市场跌价,没有赚了几个钱。今年从国内玉米市场来看,正处于消化库存和调整结构的大背景下,行情不会有大改变,所以不敢只盯着玉米了。那到底种点啥作物好呢?他一直在观察市场,也一直在思考。
虽然对市场琢磨不透,虽然心里没有多少把握,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想探探路。他说,计划种植150亩的谷子,种植30亩的土豆,再种植一些黑豆、小豆,这样就把一半的土地种成了小杂粮。记者问,你觉得小杂粮能不能赚了钱?他说,市场的事谁也说不好,前年秋天谷子挺值钱,去年秋天就不行,今年秋天是个啥,只能到秋天才知道。他说,种植小杂粮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机械化程度低,使用人工比较多,尤其是收获环节,基本上靠人工作业,这就使生产成本一下子提高一大块,挣不挣钱只能试试看。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后路,如果小杂粮赚不了钱,他就在今年已经退掉一部分土地的基础上,明年再退一部分。
调结构也需有个过程
“看今年这玉米市场,恐怕会延续去年的低价行情。不过,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哪怕是六毛钱一斤,咱也得种。”定襄县雨润家庭农场场主胡梅花这样告诉记者。
这位耕种着8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去年秋天收获玉米150多万斤,如果按前年每斤1元的价格卖,她会净挣40多万元。可是,去年她却每斤只卖了0.66元,结果是辛苦一年没有挣了多少钱。胡梅花告诉记者,800多亩的土地当时之所以种玉米,那也是考虑到玉米卖价还挺高,以及生产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省工省时、产量较高等多种因素。现在虽然价格大跌,但一下子还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作物,所以还得咬牙继续种玉米,不说自己赚不赚钱,起码先把土地的租金挣回来。这不,这两天她已经播种了300多亩玉米,剩下的土地正在抓紧播种。
谈到种植结构的调整,胡梅花说,减少玉米面积是必须的,但要有个过程,不可能拍拍脑袋就调整,臆想蛮干不可取。作为一个种粮大户,800多亩的土地规模,不能在种植技术、农机设备都不具备的条件下,就贸然往不了解行情的地方调整,还得尝试着慢慢来。说到底调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边调整作物品种,一边调整生产技术和农机装备,一边寻找市场,这样循序渐进才能逐步把玉米替换下来。今年,她已拿出近百亩土地进行调整,打算种点土豆、辣椒、扁豆、药材、万寿菊等,也算投石问路。
胡梅花的说法,得到了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的认同。冀俊强说,玉米作为山西第一大农作物,近年来总面积保持在2500万亩左右。这么大种植面积的形成,是数年来玉米市场价格好、机械化程度高、单产水平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现在要减少玉米面积,也不可能在一年就减下来,而是需要一个逐步递减的过程。他说,调整结构的过程,就是农民认识市场、适应市场的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来,急不得。
责编: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