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树叶开始枯黄飘落,当阵阵寒风迎面吹来,老百姓最渴望的就是家中有个宜人的温度。于是,供暖成了一个年年延续、岁岁唠叨的话题。
供暖牵涉千家万户,是当前一大民生话题。供暖不暖、温度过低,受冷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身体,更是群众的心。供暖不仅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更是考验政府民心工程落实情况的“温度计”。它一端牵着百姓,另一端考量着政府的民生关怀。为此,本报组织、策划了《今冬供暖进行时》特别报道,分三期将各地为供暖工作所做的努力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提前动手,周密安排,精心部署……这些词语频繁地出现在本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中,看似平常的话语,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各地对冬季供暖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让我们欣慰地感觉到,今年的冬天,老百姓家里必将是一个“暖冬”!

为保证低收入农户渡过一个温暖的冬天,近日,阳曲县派专人驻扎杜儿坪矿,免费为该县 17589户低收入农户每户供应1吨冬季取暖用煤。截至日前,取暖用煤已全部到村到户。图为阳曲县东黄水镇东万寿村在为村民分发煤。本报首席记者 高在中 通讯员 胡恒源 摄
大同:
集中供热提前升温
“我们棚户区早就供上暖了,暖气可足呢!”11月9日,记者来到大同市恒安新区居民岳欣欣家中,他这样告诉记者。该小区是同煤集团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区,住有30多万人口。当记者推开岳欣欣家门时,一股暖流扑面而来。
同煤集团的棚户区是大同市今年冬天最早供暖的居民区,早于市内其他集中供热小区半个多月。
家住大同市城西惠民小区C区50岁的韦涛掰着手指算了这样一笔账:大同市取暖费统一定为每平方米4.7元,6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要缴1300元左右的取暖费就能暖暖和和过冬了。在搬到这个新家之前,韦涛一家住的是平房,每年冬天都是自己生炉子取暖,大同的冬天又冷又长,一冬天烧3000元的煤都无法烧得像现在这样暖和。
从8月底开始,大同的冬季供热准备工作就已经启动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协调部署,保障供热用煤,加强行业监管,推进供热计量改革。
大同市热力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大同市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供热规模将达到3640万平方米。同时,热力公司积极完善供热应急预案,加强维护抢修,24小时值班确保公开服务热线畅通,4支抢修队伍也已全部到位并24小时待命,随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百姓温暖过冬。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李影
长治:
“温暖煤”送到家门口
11月10日傍晚,长治武乡县石盘农业开发区牛家咀村委会大门口,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围在一起,分配着从潞安夏店矿运回的冬季供暖用煤。
“一户补贴1吨煤,家家户户都有份儿。想也没想过,祖祖辈辈靠烧柴做饭取暖,今年咱也能用上这黑煤面子了,并且一补就是五年。”村民耿水生正往家拉煤,他感慨地说,“想到这些好政策,俺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今年俺也能暖暖和和过个冬了!”
今年,长治市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将对全市近66万农村低收入农户实施冬季取暖用煤补贴。补贴标准为每户每年1吨取暖用煤,补贴期限为5年。
“石盘农业开发区地势偏远、山高坡大,像老耿这样享受补贴的农户,全区有1357家,目前已发放1047户,且运费全由政府管,真是个天大的好事啊。”武乡县石盘农业开发区党委书记张云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武乡县供应范围为377个行政村。为把“温暖煤”早日送到农户手中,他们实行县、乡镇、村三级领导和供煤企业包保责任制:县政府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委领导包农户、供煤企业领导包本煤矿企业供煤任务,确保责任落实到矿、到村、到户、到人。同时,该县还实行周报制度,各乡镇、供煤企业由专人每周定点上报工作进度。并对各乡镇和供煤企业进行督查验收、考核评比,好的表彰奖励,执行不力的严肃追究责任。截至11月10日,全县已完成一半以上农户冬季取暖用煤供应。
武乡县副县长李军印告诉记者:“农民取暖,政策埋单。我们将在11月15日前,将低收入农户冬季取暖用煤全部供应到位,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过寒冬。”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李勇
吕梁:
先让住户暖起来
“我们是卧龙山庄小区的居民,该区物业管理处不给小区居民开管供暖,主要原因是物业管理处代表售房开发商向住户收取每平方米50元的所谓‘建设管理费’,而此项费用早已被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收取,希望政府出面解决我们小区的采暖问题!”11月8日上午,吕梁离石区卧龙山庄小区的居民给“书记、市长公开电话”打来求助热线。
原来,该区居民与开发商签定购房合同时,所谓的“建设管理费”早已在购房合同中体现在“准现房、大红本”系列之中。而开发商投机取巧,将该费用移花接木于购房住户。于是出现了小区住户集体抗议、物业管理处拒不开管供热的僵持局面。
“早就听说过‘书记、市长公开电话’为民办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气之下就打过去。工作人员态度很好,让我说得慢一些,很认真……”卧龙山庄小区的一位姓杨的大姐兴奋地说着自己投诉“公开电话”时的情形。
“原想‘书记、市长公开电话’是个‘摆设’,没想到不出半天的工夫,就把我们小区140多户的采暖问题解决了。吕梁电视台就此事做了报道,物价局的人一大早赶来进行调查。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时说,“不管有天大的理由,先让住户暖起来!”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大爷有板有眼地说着自己耳闻目睹后的感受。
“先让住户暖起来”,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语,却饱含着当地政府的亲民情怀。最受感动的当然是卧龙山庄小区的居民们,寒风中,他们“心”暖如春!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任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