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围绕推进工业新型化目标,将新兴产业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7%上升到50%左右,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发展格局。
时至初冬,寒气袭人,但长治市山西潞宝集团现代煤化工基地和新能源科技园区内建设热潮不减,大型机械往来穿梭,施工人员紧张作业:10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百万吨煤气制甲醇、50万吨甲醇制汽油——制烯烃等一批经济建设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据悉,这些项目总投资35亿元,建成投产后,将成为该园区循环经济链条的新“亮点”。
新兴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年以来,长治市紧紧抓住山西省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历史机遇,围绕推进工业新型化的目标,将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确立了20个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非煤非电高科技项目。这些项目总投资167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促进产业结构的科技化、规模化。年新增销售收入2930亿元,实现利税600亿元,目前已有17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30亿元。
长治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为83%,如何加快转型步伐,做大新兴产业?在今年4月22日召开的全市干部大会上,市委书记田喜荣指出:“推进工业新型化,要以煤兴业、多元发展,重点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关键是上大项目、好项目、高精尖项目。”
围绕项目建设,加大产业布局调整
围绕项目建设,长治市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在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理念下,围绕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的有机统一,重新认识和定位区域发展优势,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型化、规模化、集群化中重新布局并整合产业竞争优势,并明确提出了新的发展定位:
在城区重点建设全省一流的光电产业集聚区;在郊区倾力打造“钢铁生产之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要成为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新兴产业的“孵化器”;长治县全力打造煤炭和机械制造重镇;潞城、襄垣、屯留、长子要成为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和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壶关、沁县、平顺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黎城县要成为中国的“硅都”;武乡县在打好红色旅游牌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金属镁和镁铝制品产业;沁源县要着力做大做强煤炭产业,成为优质煤生产供应基地。由此,每个县(市、区)都确立了10个销售额5亿—10亿元的非煤非电项目,区域特色优势初步显现。
以项目为抓手,实施八大新型产业
以项目为抓手,该市以现代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现代医药、信息化及现代服务业等八大新兴产业为主体,重点实施潞安集团540万吨煤基合成油、万吨高纯度多晶硅及IGW太阳能电池板、上泓科技百万吨HP乳化油、虹源科技LED外延芯片及蓝宝石晶体、日盛达500MW光伏玻璃等一批高科技项目。预计到
“十二五”末,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由现在的17%上升到50%左右,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发展格局。
为加快“四化”建设步伐,长治市委、市政府于今年4月成立了“四化”建设领导组,组长由市委书记田喜荣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市长张保担任,四套班子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和成员。为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步伐,长治还实行了领导承包、工期倒排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市上下呈现出新一轮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热潮。
今年以来,全市共签约项目241个,总投资3124亿元,项目合作方涉及德国、美国、荷兰、丹麦、日本、新西兰及香港、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及26个省、市、自治区。飞利浦、中国五矿、中国太平洋建设、江苏悦达、红星美凯龙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长治市。随着潞安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板、成功微型汽车、易通钕铁硼、日盛达光伏玻璃、虹源LED、上泓乳化油等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市今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56亿元。杨连芳 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