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0年初起,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加息5次。本次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三年来的首次下调。谈起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原因,山西证券分析师平海庆、刘丽一致认为有三大原因:一是欧债危机不断恶化和外围经济的下滑,中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汇丰23日发布的11月PMI预览指数跌至48.0,创32个月以来新低;二是通胀回落的趋势明显:10月CPI回落至为5.5%,11月有可能降至4.3%-4.5%,通胀回落将为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提供空间;三是10月份,中国外汇占款减少248.92亿元,为2008年以来外汇占款首次下降,央行此次下调存准率也是为释放部分流动性对冲热钱外流对国内流动性的负面冲击。考虑到欧美经济持续低迷、热钱未来仍可能持续流出,以及未来国内经济形势,货币政策可能转向宽松。
与此同时,美联储发表声明,与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采取协调行动,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全球金融体系。声明称,将把几大央行之间现有的临时性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下调50基点,该举措将从12月5日开始生效,互换协议将延长至2013年2月1日。受此消息影响,欧美股市暴涨,美国三大指数涨幅均超过4%。12月1日,沪指收盘报2386.86点,涨53.45点,涨幅2.29%,成交量952亿元。深成指收盘报9917.86点,涨224.48点,涨幅2.32%,两市取得十二月开门红。
刘丽告诉记者:从4月份以来,A股就持续下挫,期间偶尔反弹,但力度较小。不管是主动调控,抑或被动接受,国内经济下滑趋势明显,专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鉴于企业业绩下滑,外贸形势严峻,固定资产投资放缓,而消费又不能有效提振的基本面条件下做出的政策转向。从国务院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到对民间借贷的容忍度增加,都反映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趋缓,而物价的下滑,市场普遍预期11月CPI回落至5%以下,为央行实行宽松政策提供了条件。
刘丽认为:外围欧债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引发欧洲政坛大换血,“欧洲五国”(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西班牙)领导人相继离职。危机还进一步蔓延至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为此欧盟领导人终于达成了向银行业注资的协议。特别是全球经济的引擎——美国经济表现不佳,就业率维持高位,财政赤字攀升至近1.3万亿,再加上面临2011年总统大选。焦灼的国内问题让执政党把目标转向国际,解决完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的美国,急于腾出手来拔掉眼中钉伊朗,近日,欧美多国联手断伊朗“财源”,或许要靠战争才能把恶化的国内经济拖出泥潭。
未来发达国家央行可能会再次释放流动性,中国降低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虽然今天沪深两市取得十二月开门红,未来A股市场走势可能会随着利好消息的释放走出反弹,但鉴于国内外经济的基本面,股市真正的反转几率较小,刘丽建议投资者还是要保持谨慎。 本报记者 王晓华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意在释放流动性
“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准备金率实际水平较高、外汇占款减少等导致了银行流动性偏紧,以致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了制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局面。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
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与预期相比有所不足,这是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下调0.5个百分点后,可释放流动性4000多亿元。
传递稳增长信号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时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在欧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中国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甚至民间借贷资金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想抓住这一时机,下调一直处在高位的准备金率,同时达到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认为。
就在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12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3分钱。居民用电价格暂不上调。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发改委上调电价,很显然这是一组政策组合拳。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通过适度放松货币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控通胀的政策基调已经悄然转向保增长。”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认为。
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有待观察
对于此次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专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不能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因此央行下调准备金率,这只是流动性的对冲政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判断,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稳健。
庄健也认为,相比于此前趋紧的货币环境,此次下调只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微调的体现,政策是否全面转向还有待观察。
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目前国内准备金率指标偏高,准备金率的下调是技术性下调。以过去10年的平均货币指标看,中国货币环境正常化其实才刚刚开始。新华社记者 王宇 王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