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借得东风行大船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26 10:17:59

聚焦山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
    借得东风行大船。我省文化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文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增加值持续高速增长,精品力作精彩纷呈、名扬海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山西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山西处于黄河文化区的中心地带,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区位优势明显,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也成为了山西发展得以依托的重要力量。“文化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在文化实践与探索上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步显现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与优势。
    ■新体制、新机制催生连台好戏
    《桃花红、杏花白》、《提起哥哥走西口》、《人说山西好风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弘扬了山西历史文化,也表达了对山西崛起的信心和期待。
    12月中旬,由山西省演艺集团旗下的省歌舞剧院重磅推出的《山西随想》在太原上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山西省演艺集团董事长贾新田说:“《山西随想》的推出,不仅是省歌舞剧院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是促进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的又一次艺术实践。”
    2010年以来,省直院团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山西演艺业航母。山西演艺集团对省歌舞剧院、晋剧院、话剧院、京剧院、曲艺团进行改革和重组,实现演艺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三局合一”,成立新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截止11月底,省市县三级文化行政改革基本到位,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全部完成,市县两级163个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完成改制,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改制完成后,我省迎来了新一轮的艺术精品创作高潮:太原市舞蹈团出品的《千手观音》成为国家大剧院的开年大戏;今年5、6月,由省晋剧院出品的新编古装晋剧《武则天与狄仁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出品的《上马街》分别在太原首演;7月,运城市青年蒲剧实验团创作演出的蒲剧现代戏《山村母亲》、高平市人民剧团创作的《西沟儿女》双双进京参加“庆祝建党90周年展演”;10月,吕梁市青年晋剧院演出的《杏花酒翁》进京演出,斩获全国戏剧文化大奖,现代京剧《知音》参加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演出,并在11月获第六届全国京剧艺术节银奖;省话剧院继《立秋》之后又推出《立春》,将在12月首演……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
    山西剧院是省城的一家老牌电影院,几年前,该剧院的生存状况举步维艰。文化体制改革之后,该剧院在改革中找到了自身生存发展的突破口。剧院首先从文化惠民做起,推出多场低票价电影,让老百姓了解了山西剧院。之后又组织外放队,让电影进社区、进校园,让更多的人看到电影,得到实惠。
    山西剧院是我省文化惠民的一个小窗口和小缩影。  

    2011年,我省“文化惠民”工程进入新阶段。2011年,共为基层配送186万册图书和2191万元的文化活动器材,配送“流动舞台车”44辆,“流动图书车”33辆。8月,组织开展了“文化惠民,送戏到村”活动,15个艺术院团1000余名演员,赴全省7个市、17个县、31个乡镇、32个村,深入农村贫困山区、老区演出120余场,观众近60万人次。
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19个县、1196个乡镇和28000多个村资源共享器材设备配备任务全部完成。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6个、县级支中心119个,农村基层站点28199个,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三馆一站”(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并争取中央免费开放补助经费5813万元,为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创造了条件。
    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一批标志性的省级大型文化设施建成;实现了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两区”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三个全覆盖,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产业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2009年12月,山西出版集团转制为山西出版传媒集团,集团下属16家成员单位,是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转制一年后,该集团总资产和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0亿元,获奖图书、品牌图书和畅销图书数量创历史最好水平。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试水”成功,也为兄弟单位吃了一粒“定心丸”。
     2011年4月25日,山西省属五大文化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加上先期转企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我省基本形成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涵盖了网络、演艺、传媒、报业、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核心层多个领域。
     据了解,山西演艺集团将在“十二五”期间创作一批舞台文艺精品;山西影视集团将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成资产超10亿元,年生产电影20部以上、电视剧500集以上,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大型国有影视生产企业;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将实现由“看”电视到“用”电视,从单一视频业务到综合信息服务的转变;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力争“十二五”末成为总资产10亿元、总收入8亿元的大型立体化传媒集团;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力争在3至5年内上市,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传媒企业。
    五大集团成立,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诞生,山西文化产业从此进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5年,山西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本报记者 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