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细品“新鲜语” 振奋向前行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1/12/30 9:54:07

    12月27日,为期两天的中共山西省委十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胜利落下帷幕。“稳中求进,坚韧前行”,省委书记袁纯清在总结发言中,用大篇幅阐述了“坚定信心”对于山西这个欠发达省份的重要性,越是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越是要增强信心,坚韧前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认真总结了一年来我省的经济工作成绩,其中几个递进数字,极大地提振了全省人民战胜困难、稳中求进的信心。
    认真研读两个会议精神,话愈品愈有味,语愈品意愈深。为使受众能更好地理解明年工作的重心,增强信心、振奋前行,本报特别提取会议讲话中的“经典”话语,以记者平凡的视角,同读者一起领会两个会议精神,共同携手迈向2012年。
   “稳中求进,坚韧前行”
    信心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我们强调信心,从而逆势而上、率先复苏、发展趋好。今天我们讲信心,则是稳中求进,坚韧前行,保持我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越是面临困难和挑战,越要增强信心。信心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态度。当前我省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高投入期,工业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城镇化处于提质扩容期,发展空间、投资空间十分广阔;信心要体现在化危为机上。事实表明,有危就有机,没有永远的危,也没有永远的机,关键是看如何把握和抉择。坚定信心关键是贯彻落实好主题、主线、总基调。要正确处理好“好”和“快”的关系、转型和跨越的关系、稳和进的关系,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是前提、是基础,进是关键、是目标,要在稳的基础上求进,在进的过程中保稳。
  “要以资源做资本,换项目、换技术、换人才”
    煤炭是山西经济的支柱,是转型跨越之基。稳住了煤炭产业,就稳住了全省经济的基本面。巩固扩大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成果,加快整合矿井机械化改造,提高矿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要做好煤炭及相关产业文章,提高煤炭洗选率和就地转化能力,在大力发展坑口电站的同时,打造煤电材、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四大循环链条,实现煤炭更大价值。要以资源做资本,换项目、换技术、换人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更高层次的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全省投资总额力争达到近万亿元”
   2009年我省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6300亿元,今年我省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完成投资7300亿元。我省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投资额度1000亿元以上,明年增长势头不变。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增长仍处在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区间。近年来我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60%以上。明年我省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今年未开工和明年计划内的项目要全部开工建设。保证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投资需求,使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打造融资平台,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水平。
  “每位常委联系一个特大型企业”
    壮大实体经济,要抓好两头:一头是国有大企业,另一头是中小企业。要加快实施“双千亿工程”,实现产业链对接、价值链增值,提升竞争力和带动力。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明年除工作另有安排,每位常委联系一个特大型企业,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
     我省受计划经济影响相对较深,加之资源型经济的特点,国营经济比重大,更要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要建立市县领导干部联系中小企业制度。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政、银、企、保联系协调,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推进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发展担保机构,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敢于试、善于试、马上试、成于试”
    要发挥综改实验区的引领作用,要通过试点引领,把“一市两县”、“一市两园”、“一县两企”试点与扩权强县试点结合起来,既要有政策性的实验,又要实施标志性项目,凡是符合主题主线、符合循环经济、符合节能减排、符合转型发展的领域,都要敢于试、善于试、马上试、成于试。对试点情况要进行评估考核,要将考核作为对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要通过标杆项目引领,对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四大领域的重大项目,做到政策优先倾斜、要素优先供给、服务优先保障、难题优先解决。
  “把大县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城镇化既能带动发展,又能促进消费,还能推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我省城镇化滞后工业化8个百分点以上,发展空间很大。按照我省现有城镇人口数量计算,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拉动内需约385亿元。在全面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建设的同时,要把大县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建设大县城有利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一体”推进,有利于农民就近转移。
  “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非常之为,在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
    项目是发展的支撑和依托。从更深层次看,项目是资金、技术的凝结物,只有大批项目布局山西,才能形成投资洼地、人才高地,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
    正因为如此,省委、省政府把明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要加大协调力度,抓紧项目落地;要突出转型项目,坚持转型标杆项目优先、循环经济项目优先、新兴产业项目优先以及民生项目优先;要加快引进项目,善于用政策生项目、用精力找项目、用优势引项目;要创优项目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围着项目转,盯着项目看",妥善解决项目建设面临的融资、土地等问题。

    工业化、城镇化越是加快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越重要,越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

    农业依然是我省工作的重心。要把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有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确保农民收入翻番是核心,抓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关键,加快扶贫开发是突破点。上马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增强县域骨干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服务业则服务业,鼓励资源型企业以结对帮扶、利润分红、领办非煤项目、吸纳富余劳动力、兴办公益事业等方式支持"三农"。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搞好连片贫困区开发与"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区域规划的衔接,统筹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易地搬迁扶贫与城镇化建设。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挖掘地下资源一样挖掘文化资源

    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把文化的张力变成转型跨越的活力,把文化的影响力变成发展的竞争力,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社会生产力。要强化精神支撑,要围绕反映历史、体现现实、激励人心、引领未来的要求,总结提炼"山西精神",使这一过程成为强化全省人民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过程,使"山西精神"成为引领前进的旗帜、凝心聚力的昭示。要创优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要提升山西形象,积极"走出去"拓展宣传空间,既要宣传山西的巨大发展成就,也要宣传山西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要壮大文化实力,要加大地上资源的传承和开发力度,实施"大作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战略,打造文化优势企业和品牌。要增强发展动力,引导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向文化产业聚集。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务,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

    要坚持强省与富民的统一,发展产业与促进消费的统一,搞好"基本民生",建立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底线民生",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关注"热点民生",妥善化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省作为首都的"护城河",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

    安全问题无时无处不在,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要总结和推广我省煤炭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的经验,进一步把安全生产这件大事要事抓好,使之即成为转型跨越的坚强保障,又成为提升山西形象的一个亮点。要多措并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打击经济犯罪,创造公平竞争、依法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用体制机制的方法破解难题,"管"出秩序,"理"出和谐,促进社会管理由应急性向常态化转变,由点的控制向面的治理转变。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本报记者 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