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农业现代化是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依托之一,其主题在于坚持农业产业化,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则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抓手。近年来,晋中市祁县西六支村通过与山西宏艺玻璃器皿公司联合运作,成立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以工补农、村企互动”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各级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今天特别推出这篇深度报道,意在通过对该合作社发展路径的探析,为全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启迪和借鉴。
2012年元旦,和往常一样,赵盛威和妻子没有休息,一大早他们就开始在蔬菜大棚里忙碌。据天气预报报道,此时室外温度达到零下10摄氏度,而大棚内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青的辣椒、翠的黄瓜、红的西红柿,煞是喜人。
赵盛威是晋中市祁县西六支村人,多年来以种地为生,每年辛辛苦苦种点粮,一年下来仅能收入几百元,温饱都解决不了。自2009年起,他开始承包大棚种植蔬菜,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今年,他承包了五个蔬菜大棚,保守估计,纯收入将达到10万元。
这得益于李杰诚和他创办的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2010年,该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00亩,总产11169.5吨,纯收入1832.78万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561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0.8%。西六支村的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企合作:解决现代农业资金“瓶颈”
西六支村位于祁县中部,毗邻县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东夏线穿境而过,工业企业较多,全村人口3300人,耕地面积3008亩,人均耕地1.2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繁育。
近年来,由于西六支村距离县城较近,加之本村玻璃器皿企业较多,年轻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经商,在不少农户中出现了弃耕现象。看着抛荒的土地,望着良莠不齐的庄稼,西六支村“两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又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随着宽松灵活的土地政策的颁布实施,西六支村“两委”看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希望,但要想办成这件事,还需要一个有经济实力的“领头雁”。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李杰诚。
李杰诚是土生土长的西六支村人,他旗下的宏艺玻璃器皿公司是祁县的利税大户。这些年,先富裕起来的他没少为村里出力,但看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家乡面貌,没有真正富裕起来的父老乡亲,李杰诚一直在心里默默谋划。
将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农业合作社。当西六支村“两委”向李杰诚说明思路后,与李杰诚想为村民建立“造血”系统的想法一拍即合。有了李杰诚,就等于有了钱。
可是,如何进行土地流转,成立农业合作社大家心里都没谱。一打听,四川有个闻名全国的汤营村,这个村“股权+红利+工资”的做法,被称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汤营模式”。
当时,祁县人大副主任郭进正好在西六支蹲点,在他和县农业局的积极参与下,2009年5月,以李杰诚为理事长的西六支村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开始起步,完全移植了成都“汤营模式”的成功经验,土地流转得很顺利。到7月份合作社就已发展到440户社员,入股土地2100亩地,接着召开了社员大会,通过了合作社章程,选举了社员代表。
四轮驱动: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蓝图”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配送员王振珑成了合作社里最忙的人了。每天他都要开车将村民采摘的大棚蔬菜送到省城太原各大超市。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两三趟。128个棚每天出产各种蔬菜月4万斤,日销售收入约10万元。
当初,土地集中起来,到底怎么发展?大家都没经验。李杰诚建议:“让大家出去看看先进发达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的。”为此,他自掏资金20余万元,先后6次组织100余位社员代表到四川、安徽、山东、河北等地参观考察,让大家学习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办法。
通过分析比较,合作社制定了近、中、远期规划,确定了蔬菜温室大棚、中药材种植、小麦良种繁育和高标准示范养殖区建设的“四轮驱动”发展思路。
由于发展蔬菜温室大棚周期短、见效快,因此成了合作社发展的首选产业。为了使蔬菜的品质和销路得到保障,合作社采用外引内联、挂靠发展的办法,2009年7月,与全国闻名的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合作建设乐义(晋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市场潜力大、产品竞争力强的优质无公害绿色蔬菜。
2010年,在乐义公司的指导下,合作社投资2735万元,占地600余亩,新建设施大棚128个,产品全部使用“乐义”品牌。在运作方式上,合作社采取“四统一分”的模式进行蔬菜大棚经营,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分棚核算。所有大棚建设资金全部由合作社垫付,128个大棚建成后,除10个大棚作为新特蔬菜品种试验区和展示区外,其余118个大棚全部通过公开承包的方式交由合作社社员栽培种植,每个大棚收入由合作社与大棚承包农户6.5:3.5的比例分成。
除蔬菜大棚外,合作社还与祁县东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与章漪种植有限公式签订小麦良种繁殖合作协议。
四重保险:百姓受益成为最大“亮点”
2009年,合作社成立初期,很多村民对种植蔬菜大棚能否挣钱持观望态度。记者在采访时,村民郭仓洲的话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村民的想法。
郭仓洲是西六支村人,之前除了种植传统粮食作物,主要靠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合作社定的土地流转标准,让我们觉得很合算。大家都觉得从种地中解脱出来了,可以好好外出打工了;尽管种植大棚蔬菜的所有费用由合作社前期垫付,因为不懂技术也没经验,一开始我们都没信心。”
但村民郭盛威凭借对种植大棚蔬菜能赚钱的直观感觉,成了西六支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年后,郭盛威承包的蔬菜大棚丰收了,一个大棚收入就是外出打工村民收入的两倍。这在当时的西六支村简直是轰动性的新闻。
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到村里,开始重新规划职业生涯。很快,第一批建起的128个蔬菜大棚全部被村民承包。为了让村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合作社建起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补偿机制,为村民上了四重保险。
在合作社第一次社员大会上,李杰诚耐心地向社员解释道:“第一重是保底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加入合作社,在不参与生产的情况下,即可获得固定收益。第二重是保股金。合作社发展壮大后,农户可以根据合作社经营情况,获得分红收益。第三重是保薪金。不承包温室的入社农民,可以通过双向选择,成为合作社的工人,按照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从合作社领取相应的薪金。第四重是保土地。无论何种原因导致合作社解体,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自动解除,土地承包经营权仍归农户所有”。
我省目前大约有10000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但真正形成气候的不多,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的异军突起格外惹人注目。省人大副主任郭海亮、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均多次到西六支调研,充分肯定了这种做法,并不断地对这种模式进行评估和指导,他们称这种模式“出小力,挣小钱;出大力,挣大钱;不出力,也挣钱。”
如今,富裕起来的西六支村又有了新的规划蓝图。未来10年,西六支村将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高标准现代化新农村;与此同时,住宅占地由原来的700余亩减少到300亩,复垦出来的400亩土地也将全部用于发展现代农业。
短评:
可喜的一大步
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措施,全省各地农村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祁县西六支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以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该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采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具体管理中,把工业化的理念融于农业生产管理之中,通过条块分割管理,协作配合经营,由承包户自主经营种植各种适销对路的新鲜蔬菜。
其次,该合作社通过”四分一统一"的运作模式,将蔬菜大棚通过承包的方式交由合作社社员种植,这不仅将社员的风险降至最低,而且确保了大棚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更为可贵的是,该合作社还在建立合作共赢机制的同时,逐步完善了配套设施的建设,为社员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西六支农业专业合作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的农业生产设施,同时为合作社积累了除土地外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特别是农民的现代种植观念和种植技术有了极大的改变和提高,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本报记者 王秀萍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