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第一代产品至今,煤矿瓦斯HS主动抑爆设备在国外已历经15年的持续开发和研究,经受了包括南非、西班牙、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第三方独立机构超过1000多项的在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测试和鉴定,这样的成熟技术我们为什么不拿来。”晋城兰花汉斯瓦斯抑爆设备公司常务副总李晖说。
如今,放眼全球市场,站在“技术巨人”肩上的不断创新,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已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行进节奏,一场发挥我省后发优势、吸纳全球技术精华的“吸金运动”正全面铺开。近年来,我省国际科技合作已涉及能源、生态、环保、装备、电子、材料、农业、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解决了一批关键和瓶颈技术,对全省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关键的促进作用。
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合作
正值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无论是传统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还是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在内陆的山西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技术的匮乏、人才的匮乏。多年积累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新产业发展和新项目储备少、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数量不足等历史欠账,一时难以解决,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合作途径使全球技术资源为我所用,不失为一种“捷径”,“吸金运动”一时间在山西风生水起。
“我们是在2005年省科技厅组织参加的一次北京专业座谈会上,与南非专家相识的。”李晖说。
学习全球先进技术和经验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和介质,省科技厅在对全省的技术需求、项目合作、人才引进和科技扶贫等方面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我省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目标,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拓宽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借鉴整合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方面发挥管理职能,做好“顶层”设计、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夯实服务,为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与世界接轨做好桥梁纽带作用,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大局。
围绕我省煤矿安全形势紧迫和国家发展战略,省科技厅积极引导、扶持晋城兰花汉斯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同时与南非开展合作,并将煤矿瓦斯HS主动抑爆项目列入山西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2009年煤矿瓦斯HS主动抑爆技术在晋城落地开花。经过中外多方的合作和努力,目前,该瓦斯抑爆设备已投入生产,并获得中国矿业的矿用产品安全论证,开始在全国部分煤矿推广。此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煤矿井下安全系数又提高了一个等级,煤矿安全又多了一道防护屏障。
为给社会各界提供交流合作、开阔视野的机会,省科技厅想方设法搭建各种平台,到目前为止,已与5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与重点发达国家的多家机构和专家建立了长期、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仅2011年,就举办或组团参加第8届东盟博览会和世界煤机产业前沿技术研讨会等50多个展览、专题研讨或学术交流活动,审核、组织办理因公出境团组60个、116人次赴30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国际性展览会、国际合作项目执行、交流考察、培训等活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来晋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推动了诸多项目的实施,增强了我省对外开放度。
项目落地寻求合作实效
国际科技合作的目的是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交流到洽谈再到签署备忘录或协议,主要抓手是项目的落实,而项目实施的成效是检验其效果的唯一途径。
“自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在咱村实施以来,村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放牧养殖改成了舍饲圈养,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农户种植的苜蓿和灌木又扩大了生态建设面积。”站在经日本专家指导下建设的标准化羊舍前,娄烦县庙湾乡羊圈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克勇说。
2011年1月,历时4年的中日技术合作山西省雁门关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及扶贫项目“第一示范阶段结题”,日本专家给予了娄烦、右玉的6个示范村、120个项目示范户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效果明显。
雁门关地区属高寒冷凉区,是典型的农业劣势区,针对此,省科技厅利用国际合作渠道,积极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交流合作,经过3年的不断交流磋商,于2006年12月中日双方签署了项目合作备忘录和合作协议,并于2007年3月起实施。
将先进技术集成后转移到农村形成现实生产力,并采取参与式管理,让农民参与到决策中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变输血为造血,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低成本,高效益,易推广是雁门关项目的精华所在。2011年中日合作项目收到实效,与2006年相比,6个项目示范村人工植被增加53%,户均年养殖总收入从4400余元增长到14700余元,增加约2.3倍。而其效果远远不只经济效益这么简单,国际科技合作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视野,“造血”功能使当地农民受益无穷。目前,该项目进入了推广阶段。
扬别人之长,避自己之短,通过国际合作计划引导、整合和集成资源,使一个个国际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在省科技厅组织下,每年都有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在我省成功实施。2011年我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安排引导资金1507万元,扶持109个项目,与美、加、日、英、德、法等26个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带动中外双方投入资金3.95亿元,预计新增产值47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省科技厅积极把地方发展目标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仅2011年,紧扣我省转型跨越的25个项目争取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资金1.089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和经济社会发展。
基地建设融合全球资源
“国际科技合作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围绕全省转型跨越和综改试验区建设发展大局,为我省引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模式及先进的经验和理念。”省科技厅厅长贺天才在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到了“融合”二字,“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我们必须与世界接轨,在融合中走创新、跨越、可持续发展之路。”
“项目+人才+基地”即是与世界进行多方位融合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省在促进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项目领域的基础上,注重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以基地招揽人才,吸引技术,联结项目,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达到集成海外人才、国内人才、省内人才以及“土专家”建立创新团队,提升我省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太原高新区作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以来,凭借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已成为全省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的重要基地。目前,留创园已吸引来自美、英、德、加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208人,创办企业105家,项目分别涉及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技术、环保节能、新材料等领域。一大批海外优秀博士、博士后带着他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项目和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团队落户创业园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2011年,我省新认定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家,截至目前,我省已有6家国际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8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合作基地发挥其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融合了全球资源,促进了全省各领域与国际科技合作事业的发展。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