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新型化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春到长治,好一片盎然生机,各个园区生产建设一派繁忙景象。
桃花在街头肆意绽放,挥洒着秋冬的积累。生产建设火热的景象背后,是一份亮丽的招商引资成绩单。
据悉,2011年,长治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49个,总投资4275亿元,拟引资3511亿元。签约项目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签约项目投资总额在全省11个市中排名第二。全年重点签约项目引资到位397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长治市年度目标任务的233.64%,资金到位额增幅和到位率均位列全省第二。其中,第六届中博会签约241个项目,是以往五届中博会签约项目总和的3.11倍。这些项目已落地215个,落地率89.2%,已开工137个,开工率56.8%,开工项目占已落地项目的63.7%。项目合作方涉及德国、美国、荷兰、丹麦、日本、新西兰及香港、台湾8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了西门子、飞利浦等世界500强和中国五矿、中国太平洋建设、江苏悦达、江苏雨润、红星美凯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
瞄准非煤非电高端项目招商
许多山西人都知道,山西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长久地依赖资源,转型发展、跨越发展,需要招商引资。
长治是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十一五”末,煤、焦、冶、电四大传统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为83%,改变这种畸重的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为此,长治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战略,不断提高招商引资门槛,瞄准非煤非电高端项目招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工作中,长治市坚决执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坚决杜绝招商引资“剜到篮里就是菜”和“饥不择食”的错误做法,严把项目准入关,实行理性化招商,坚决做到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项目不引进;淘汰设备、落后工艺的项目不引进;影响公共安全、损害群众利益的项目不引进。
大力度的招商引资,优良的发展环境,使得海内外客商闻名而来。2011年,长治市新兴产业投资增长73.2%,高于传统产业50.6个百分点。市级确定了20个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销售额在百亿元以上的非煤非电项目,13个县市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确定了140个销售额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非煤非电项目,全部建成后,长治将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占半壁江山的经济结构。
到去年底,该市已实现21万吨煤基合成油、60万吨甲醇、10亿支LED封装、1.5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24万千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生产能力,发展了医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汽车整车生产、电机电器产品、健身器械产品、锻造产业、煤机产品、铸造产业等多个产业集群。人工心脏轴流泵项目、年产30万吨石膏纤维项目、我国第一条智能雷管生产线建设项目、6000吨钕铁硼磁性材料项目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项目也正在快速推进。
用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垂直一体化发展
一只羊难活,一群羊好活。牧羊人的经验,可以形象地解释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现象被叫做产业耦合。
产业耦合是指企业在产业链条上通过产业内容和功能上的对接、共生而形成的产业集聚。这种耦合可以是上下游产业的产品供给和需求关系,也可以是产业链平层之间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关系,从而形成企业之间的依赖、互补和扩展。形成耦合关系的企业,构成了一个产业链条。
“我们长治不是抓企业,而是抓产业,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往下攻,垂直一体化来设计产业、规划产业,集群化推进产业发展。”市委书记田喜荣表示。
垂直一体化设计产业,是指沿着产业链,进行企业布局构想,以此构想招商引资,可以发挥产业的耦合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招商引资中,长治侧重于引进一整条产业链,而不是单打独斗的一个企业,坚持多企业参与、园区化承载、集群式推进,追求形成“集群效应”。
目前,长治市9大新兴产业中,硅产业有3家企业,食品产业有20家企业,镁产业有8家企业,钕铁硼产业有2家企业,煤化工产业有32家企业,汽车制造产业有9家企业,光伏及太阳能产业有8家企业,制药产业有11家企业, LED产业有5家企业。
这些在各条产业链上分工不同的企业,构筑起了蓝宝石晶体—外延芯片—封装—显示和照明设备的LED产业链、硅矿—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电池片—太阳能组件—光伏发电的硅工业产业链、石灰石—电石—乙炔—PVC—塑料型材和管材的乙炔化工产业链、白云石—原镁—镁合金—汽车压铸件—IT产品组件的镁工业产业链、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链条,大大提高了长治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进园区,符合经济布局规律。长治市明确各县市区产业发展定位,重点抓好8个市级园区和6个县级专业化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有4个工业园区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工业新型化产业示范基地。
去年,长治市60%的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园区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到了长治市工业增加值的31%。光电产业园的LED项目实现了垂直一体化发展,已形成前端产业链和十亿支LED封装能力,与飞利普、海信等知名企业签下大笔订单。长治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立以来,已有44家企业入驻,正式竣工正常生产的有28家,其他2010年和2011年开工的项目正在建设中。
引进高端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
“不仅要招商,而且要引智。高、精、尖项目,需要高层次人才支撑。”长治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保如是说。
长治市坚持顶层设计,高端对接。从产业最初的源头做起,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设立了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制度、拔尖人才选拔制度、党委联系专家制度、优秀人才定期慰问制度。累计投入24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传统产业科技升级工程、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工程、装备制造技术跨越工程等7个主题科技专项工程,在重点企业建立了12个院士(博士)工作站,与50多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3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目前,常年在长治策划研究指导产业发展的各领域高端人才有1000多名,涉及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八个领域。在他们的帮助下推广应用了太阳能光伏、LED、大型防爆电机、燃油乳化、纳米碳、基因工程等一批前沿性、关键性技术,带动了重点领域科技突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中长治虹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和沈德忠等为首的科研团队,实现了我国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和封装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以中国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吴祖泽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研制开发了国家863项目12个,申请专利26项。沁县引进了沈阳农业大学金忠华博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成立了长治市乃至全省第一家有机农业领域博士工作站,为有机农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今年,该市将加大对建立院士博士工作站工作支持的力度,每新建一个工作站,给100万元启动资金和每年10万元工作经费。力争到年底,长治市院士和博士工作站发展到20家。
经济建设的进步带动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2011年,长治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实现了山西省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增速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5亿元,接近1000亿元,总量全省第一。在全省2011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综合排名位列11个市之首。本报记者 郑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