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头版头条头版头条

探寻山区农民的幸福之源
——来自长治县振兴新区的报道之一

来源: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2/4/21 15:19:12

    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追求。有一种人是以造福家乡百姓而感到幸福的,振兴新区党委书记牛扎根就是这样的人。
    “辞旧岁米面粉条,迎新春蛋油饮料。”
    这副贴在农家院门口的春联,虽已被风雨冲刷得颜色几乎褪尽,但字里行间透着村民心中的“喜庆劲儿”,幸福之感跃然纸上。
    对联贴在上党盆地一个特殊的村落里,村名为长治县城乡统筹振兴试验区,位于长治县东南部。这个村子虽处在三山夹一沟的太行山中,名声却早已传播在外,被誉为 “山西转型跨越第一村”、“山西省生态文明村”。
    一个卧居山中的村庄有什么好,能被称作“第一村”?山野村庄难道好过城市的高楼林立?早先闻听过华西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莫非山西也有个村堪与华西村媲美?生活在农村的村民能有多少幸福?耳闻不如一见,带着满腹疑问,记者踏上了振兴新区的土地,探寻其幸福内涵。
誅 初见振兴叹其美、洁、绿
    汽车驶过弯弯曲曲县乡道,远处依山而建的“景区式”建筑抢入视线,最高处的亭台楼阁和灰砖青瓦,让人错以为进入了一个新修的旅游景区。
    “振兴村建设始于2007年……”步随导游小姐,眼前灰色中国古式牌楼上“振兴新区”四个金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过牌楼,眼前景致令人精神一振。
    宽敞的水泥路两侧,一栋栋橙色欧式三层别墅顺着山势向北沿去,以“崇”字打头的名为“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的9条街道整齐划一干净明亮,路边绿柳成荫,正月十五悬挂的彩色灯架还在,节日的浓情不减当日。
    沿街向上,路过街心公园再向北,即是刚刚远望到的亭台楼阁,原来是以毛泽东塑像为主雕像的红色广场和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登高回望,村外环山,山抱村舍,绿树成荫,楼在树中,人在花中,恍若置身世外桃源之中。不禁赞叹,生活在别墅中的村民该如何的惬意。
    “过去村里可不是这样,百十户人家有的房子建在山坡上,有的建在沟底里,东一下西一下。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再加上吃水困难,卫生就是个最大问题。”
    经历过几十年的艰难,才更懂得今天的幸福。66岁的振兴村村民李和气,对比着自己前后住过的房屋和条件,说:“现在住在280多平方米的楼房里,水、电、暖、气样样齐全,还免收水电费、暖气费、网络宽带、数字电视等费用,用天上地下来比较也不过分。”
    在振兴新区,每个农户家里都摆着电脑,李和气自豪地说:“我们农民家里用宽带,跟城里人的一样快,但却不用花钱,这都是振兴集团给的福利。我们村里还有自办的广播站,电视台,怎么样,够现代化的吧?”
    振兴村原名关家村。过去人多地少、土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靠几分薄田,生活极其困苦。一条沟,一座山,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的路,走路难、生活难、孩子上学更难。2007年,关家村整体搬迁,成为现在的振兴村,包括在振兴新区内。振兴新区管辖振兴村、郜则掌村、向阳村三个行政村和一家多元化企业——振兴集团。
    郜则掌村整体搬迁还在关家村之前,因处于振兴煤矿矿区,这个村最先体验到了新农村的舒适幸福。
    站在郜则掌村的旧址上,坑凹坡梁上仅剩几处残垣断壁,墙体是土坯包砖,房顶是茅草盖瓦,与相隔仅千余米的别墅新村形成强烈对比。
    指着一个尚有淤泥的水池,郜则掌村村支部书记袁国兵说:“这就是过去全村人挑水的地方。”由于土地贫瘠缺水,过去村民用水靠的是煤矿风井里的水抽出存在蓄水池中,由于水位浅,又从井下抽出,蓄水池中颜色污黑。“这个水不像地下水经过土壤过滤干净卫生,我们要用都得澄清烧开才敢喝。”
    “现在68户村民已经全部搬进了别墅,村民饮用的全部是清澈的自来水,这块旧址准备填平建一个养猪场。”袁国兵说。
    据了解,目前,振兴村、郜则掌村新建别墅式住宅136套、标准化新居95套,所有村民全部喜迁新居,向阳村的搬迁正在筹建中。
    安居是人民生活的基本诉求,但在振兴新区,农民不仅实现了安居,而且是达到了“富居”。农村城镇化、生态宜居化,振兴新区的农民享受到了连城市居民都向往的幸福生活。
誅 再看振兴惊其设施齐、保障全、福利多
    走进还未搬迁的向阳村,两幅春联跳入眼中,“辞旧岁米面粉条,迎新春蛋油饮料”、“瞻仰老祝寿过节福寿安康,育幼儿寄宿吃穿茁壮成长”。
    牛大妈指着春联对记者说,“感谢振兴集团,感谢牛书记,让我们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我们振兴区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是全免费的,60岁以上老人每年领养老金,还给免费体检,每户人家过年过节都发米面粉条,刚过的三八节每个女人还发了一套床上四件套呢,如果是好媳妇好妯娌还另有奖励。”
    给区内居民以全方位照顾,这是振兴新区的很大亮点,在这里学校、幼儿园、小酒店、大礼堂、工人文化宫、农民艺术馆、卫生院、派出所、商业集贸市场等设施应有尽有,给村民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振兴新区学校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一栋三层教学楼、二层标准化的公寓楼、欧式餐厅和少年宫及一个塑胶操场组成。新盖的学校教学楼挺气派的,每间教室都非常整洁,教室里配备了崭新的桌椅、电视机、电脑、电子琴,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比城市里的学校毫不逊色。
    一个幼儿园紧邻学校,建筑更加漂亮,完全是一个童话城堡。孩子们在游乐场上欢快地滑着滑梯、荡着秋千,从教室到寝室、从厨房到盥洗室,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装修布置,既干净又整洁,既可爱又温馨。
    振兴新区党委书记牛扎根向我们介绍道:“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忘根本。在我们新区,3至5岁的孩子可在新区幼儿园免费入托;学龄儿童可免费就学,免学费、免伙食费、免校服费、免住宿费;考上大学的学生,还可享受1000元至10000元的奖励;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优先安排在企业和新区工作,学费全包。”
    2011年,村民李慧芳家女儿病了,经省城医院检查确诊为白血病,一时间如五雷轰顶,这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家庭手足无措,振兴新区党委获知消息后,立即将10万元钱送到家中以解燃眉之急。
    记者在村中并未见到李慧芳,她正带着女儿在太原治病。邻居告诉我们,卫生院内有专职的医生,B超、X光、心电等仪器能保证村民的最基本医疗,“小病小灾的卫生院就能治,而且新区还给补贴,今年区里又给我们上了500元的保险,这下养老、医疗都不用担心了。”在振兴新区,村民不仅能享受到周全的公共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渐健全。
    记者采访的那天晚上8时,一场文艺演出在振兴会堂开演。文工团、秧歌队、锣鼓队、八音会、体操队的节目轮番上阵,好不热闹。在振兴新区,村民不仅能享受到事无巨细的福利待遇,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充实的。
    “不仅要让大家的生活水平‘上楼’,还要让大家的思想观念‘上楼’。”振兴新区办公室主任姚学义介绍说,为了让大家慢慢改变旧有的生活方式,新区真是花费了不少心思:成立了农民夜校,定期举办各种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座,有针对性地从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授课,培育新型农民;为了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新区新建起了振兴文体活动中心、振兴休闲山庄、振兴会堂等群众文化阵地,设立了文化广播站、电视转播台、监控录像台等。从图书阅览到资源共享,从琴棋书画到体育健身,从休闲娱乐到知识学习,各项文体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素质,陶冶了情操。

誅 远望振兴思其有胆、有识、有望
    一大早七点多,振兴新区的村民就忙碌起来,有的背着包连走带跑,有的扛着锄头大步流星。8点左右,街上已安静下来,只有个别的老人和妇女溜到街心公园去锻炼。在农村用得着生活节奏这么快吗?
    72岁的袁大爷道出了其中的端倪。“我们村自从土地上交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管理和种植以后,农民下地不再是挣口粮而是挣工资了,而且每家至少有一人在矿上上班,上班的人咋能不守时呢。”
    据姚学义介绍,为了让农民手中的土地成为合理流动的生产要素,改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新区于2010年12月,专门注册成立了振兴鑫源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以每亩土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过来,统一规划、统一经营。今年,为了更好地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他们将单纯的每亩地以每年1000元资金流转,变为“五、五、五”方式,即每亩地每年500元入股合作社,500元帮助农民参加保险,500元发工资,使农民真正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没有土地的农民是不是缺乏安全感?“不是,”袁大爷说:“这样更好,我们这里土地较贫瘠,过去只种些玉米、杂粮,每亩地收入不过500元,减掉人工、种子、化肥,剩不了几个。现在在技术员指导下按规划种植了核桃树、苦参和黄芪,合作社富了我们的红利也多了,还能保证有500元的工资,是旱涝保收的好事。”
    太阳的余辉给鲜亮的别墅群勾勒出梦幻般的轮廓,有谁能相信这就是振兴新区农民的生活。他们住在现代化的社区内,过着“农村城镇化、生活福利化、土地集约化、农民职业化、生产科学化”的生活,比其他地区的农民,他们超前了多少年?
    “今年我们新区还有一个大的项目,就是投资2000万元兴建1000伏安的太阳能光伏变电站,对区内路灯和村庄进行整体亮化及居民生活用电改造,使新区整体进入低碳环保节能时代!”牛扎根铿锵的话语,似乎在山谷里激起一片回响。
    知足而不满足。据了解,振兴新区“十二五”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中,结合长治县整体规划,振兴新区欲打造成以“振兴低碳园林新区”为样板的新型小城镇,成为以现代经济为特征的产业新区、生态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新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新区。
    牛扎根,眼前这个头脑灵活,观念传统,像大山般坚毅,像泥土般朴实的中年汉子,已经让他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还要把这样的好地方,改造成怎样的模样?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致敬,牛扎根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探寻共同致富社会理想的三十年。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现在,在中国,前一句话已经初步实现,是到回答后一句话的时候了。
    在山西,煤炭企业家在致富之后,回报桑梓建设家乡的人并不鲜见,但像牛扎根这样,舍得花出大把银子,把家乡建设得面貌一新,而且从发展战略规划中,就意在使家乡百姓过上城市生活的人,并不多见。这不仅要有资金的实力,要有超群的眼光,要有无私奉献的大爱之心,甚至还要有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情怀。
    牛扎根,从小就想当劳模。今天,他在家乡建起毛主席像,这种对创造丰功伟绩的英雄,由自内心的敬仰,推动着无数人前行,包括牛扎根。
    牛扎根,一个大山的儿子,一个朴实的农民,用自己的智慧,书写着振兴新区的未来,他是在努力突破已经在制约中国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家乡农民世世代代的命运。
    这是一个平凡的梦想,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这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梦想。牛扎根,扎根在家乡的泥土中,带领乡亲们,为中国探路,用他的绵薄之力。
    感谢,牛扎根。
郑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