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与“一年磨十剑”
来源:
作者:王俊菲
发布时间:2012/3/13 11:19: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书荒”到“书海”,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30多年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图书、报纸、电子出版物品种、总量已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位,出书品种多年保持在20万种以上,且每年新增2万多种。然而,在品种和数量如此大幅增长的背后,图书的质量却在连年下滑。
我作为一名出版人,对此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编辑发稿量大,出版周期缩短,是目前存在于我国图书出版业中的普遍问题。经常听老编辑说上世纪80年代,他们一年的工作量只有五六十万字,那个时候,他们上班就磨稿子,作者和编辑是在以一种严谨沉潜的态度治学和从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出版社往往因片面追求高速度,而忽视了编辑的承受能力,不考虑必要的出版周期,导致有些编辑一年要编辑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字的书稿。现实如此,编辑也常感到疲累和无奈:“主观上,我们也想认真做一本好书,但客观上,很难。”如此超负荷运转、超常规运作,带来的最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编辑加工时间短、审稿不细、校对次数大打折扣。如此“一年磨十剑”,效果可想而知!
图书出版的门槛降低也是导致质量难以保证的一个原因。对于图书编校质量而言,书稿的原始质量又是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网络的泛滥化让现时的作者在遇到书稿所涉却又把握不准的知识时,常是随手在键盘上敲几个字,然后在对海量的资源粗略浏览后,便不辨真伪地照搬到自己的书稿中。而编辑拿到这样的原稿,或因知识储备有限,看不出问题所在;或因时间有限,无暇细查辨伪,也只是简单地敲几个字解决问题。作者自信满满,不允许编辑对自己的“学术成果”稍有改动,时间一长,编辑也就乐得由作者“文责自负”了。
图书作为商品,除了要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责任。但据我国图书市场的现状看来,显然,这种责任在市场行为中是难以实现的。现在的出版行业,从集体到个人,都有利润指标的任务,所以,为了抢市场、抓眼球,上至出版社决策者、下至编辑本人,每天绞尽脑汁想着的都是“什么书赚钱”,从而对书稿的编辑加工环节也就不那么重视了,抱得过且过的态度。
出版业的“市场化”如果忽视了文化的品质,将会给整个民族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在提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出版人更应铁肩担道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让图书展现应有的魅力与品位!(作者:高雷 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