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梯次搬迁 扶贫移民新模式 ——岢岚县委书记张钰祥谈贫困县的脱贫战略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4/1 10:18:10

    岢岚是一个山区小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刚刚又被列入全省的片区开发扶贫试点县。全县辖2镇10乡202个行政村,总人口8.4万,农业人口6.7万,其中贫困人口5.4万,占到总人口的64.3%。
    近年来,岢岚县委、县政府抓住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战略的机遇,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取得了可贵的成绩。按照忻州市委、市政府“5年内全部搬迁200人以下村庄”的决策部署,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岢岚县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加快脱贫、迈开转型跨越发展新步伐的头等大事来抓,着力打造了县城广惠园新村、管家庄、宋家沟、吴家庄、新团城、坪后沟等一批易地扶贫移民的新农村。全县百人以下的84个村、1766户、5678口人搬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逐步形成了以梯次搬迁、整村推进为特点的扶贫移民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岢岚县情、顺应岢岚农村意愿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岢岚县脱贫战略的实践对其它贫困县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岢岚县委书记张钰祥同志。
    记者:张书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苛岚县进行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
    张钰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确保山区贫困群众能搬得出采取5种模式搬迁最大化地惠及移民户是我们的原则。一是移民扩城模式。以大县城战略为引领,推动农民搬迁进城。在县城西部建设广惠园移民新村,共规划土地780亩,投资8.08亿元。二是建设城周“卫星村”模式。依托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就业等优势,通过小村并大村,在县城周边集中建设移民新村。三是扩建中心村镇模式。在公路沿线立地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行政村,整体迁入周边的贫困小村,进行扩容增量。四是整合行政村模式。把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搬迁进城后闲置的房屋,教育、医疗资源整合后空出的学校、卫生室、村级活动室等,由政府收购、修缮后,再转让给那些无力进城而又需要搬迁的自然村贫困户,推动人口从自然村向中心村,中心村向县城梯次搬迁。五是分散安置模式。在大力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搬迁入城的同时,坚持方便生产、自愿选择、政府帮扶的原则,鼓励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将自愿迁出的农民分散安置到一些交通较为便利、人口相对集中、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村社。截至目前,全县共落实26个接收村,分散移民230户661人。
    记者:扶贫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岢岚这样一个财政穷县而言,难度很大,怎么才能确保搬迁群众能稳得住?
    张钰祥:为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生活好,我们着力破解3大难题。一是资金难题。在大力争取上级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资金、加大县财政投入的同时,整合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等部门的农村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同时通过部门帮扶资金、社会力量筹资、扶贫搬迁贷款、农民建房贷款贴息等一系列办法,千方百计落实搬迁项目资金。例如,宋家沟移民新村,每个院落投资14万元,我们整合扶贫移民补助资金户均1万元、整村推进资金近2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万元、畜牧小区建设补助资金1万元、动员本乡籍私企老板捐赠2万元,合计近7万元。其余的由老百姓交4万元,再由政府贴息向银行贷款3万元。吴家庄、柳林湾移民新村则是由国新能源公司和万利达煤炭发运公司分别资助7000万元和200多万元建起来的。近3年,财政累计投入扶贫搬迁资金1.6亿元,各部门先后帮扶2060万元,政府为农民搬迁贷款贴息350多万元。二是就业难题。我们坚持农民搬迁,地权、林权不动的原则,在认真落实农民的耕地、林木等补贴的同时,给搬迁群众充分的自主转让和经营权利,保障农民的基本就业。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从事建筑、运输、餐饮服务、手工制作等工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构建企业优先招聘搬迁群众服务平台,帮助搬迁群众到企业去工作。去年,我县免费职业技能培训1990人,为富士康等国际知名企业输出劳务480多人,安置搬迁群众到本地企业务工1430多人,户均收入2万元。三是生活难题。在加强县城和中心移民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实行移民搬迁群众享受户籍、就业、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科技培训"八优先"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搬迁群众上学、就医、吃水、出行等生活困难。
    记者:实行移民搬迁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苛岚县是采取什么措施确保搬迁群众能富起来呢?
    张钰祥:我们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开发思路,突出发展"羊、豆、棚、加"四大产业,加大对搬迁群众发展产业的财政贴息力度,带动农民整体增收。一是发展养殖业。先后在李家沟、大巨会、管家庄等移民中心村建设养殖小区39个,创建超越野猪养殖、泓源肉驴养殖和振凯肉牛养殖等特色养殖合作社27个,扶持养殖户220多个。二是调整种植业。实施片区开发,大力推广以红芸豆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建设红芸豆、马铃薯、优质谷、干鲜果等10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000多亩;建设吴家庄、宋家沟两个500亩大棚生产基地,在柳林湾、赵二坡、牛家庄等移民村推广种植温室大棚260多亩。三是打造专业村。实施"一村一业"战略,扶持李家沟、石佛河、寨上等村发展养羊业,坪后沟、丈子、下五井等村发展苗圃,后温泉、咸康、西豹峪等村发展干果经济林。四是发展加工业。精心培育山地阳光、暖神绒毛、炜岚工贸、普利丰、中仑奥富、鲁忻蔬菜等一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全县搬迁群众年人均创收1000元以上。其中吴家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宋家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达到5400元以上。此外,多方提高搬迁群众的政策性、保障性、工资性和服务性收入。
    记者:您对苛岚县的脱贫致富工作还有那些规划和打算呢?
    张钰祥:"十二五"期间,我县确立了"553"工作纲要,把脱贫致富作为富民强县的重大战略,200口人以下村的搬迁任务是75村2906户,9962人。力争在五年内向县城搬迁2万人、向中心村镇搬迁1万人,在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努力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农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本报记者 王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