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文化

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的运用

来源: 作者:姜舒婷 发布时间:2012/4/28 11:47:01

    一、公允价值概述
    对于公允价值,各国会计准则机构都对公允价值概念做了明确的表述。如国际会计准则ISA32规定,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最新颁布的SFAS157号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章第五十条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允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以上各种公允价值都指出了公允价值的三个特征,即一是基于公平交易的前提;二是双方自愿,非强迫性;三是持续经营状态下,而非清算状态下。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基于公开市场的条件下交易双方对资产或负债认可的公平价格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价格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公允价值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而是多重计量属性的统称。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从广义上看,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计量属性在不同的时点和状态下,都是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公允价值反映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从理论上说,真实而公允的计量属性应该能真正体现出资产、负债作为“未来经济利益的获得或者牺牲”的本质属性。从这一点上看,最理想的计量属性当属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然而,对现值的计量,取决于三个变量:年预期现金流量、预计年限和适用的年折现率。这些都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难以可靠地预测和计量。
    三、公允价值的会计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方法,通常包括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所谓市价法是指将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的方法。类似项目法是指在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方法。它是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的一种方法。估价技术法是指当一项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采用一定的估价技术对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做出估计的方法。
    (一)短期投资的计量
    短期投资是指货币性投资的短期有价证券,包括债券和股票。对于货币性投资的短期有价证券来说,其公允价值的计量与应收账款的计量颇为类似,但需要考虑贴现因素和不确定因素。近年来,传统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越来越受批评。大多数会计学家包括亨德里克森教授都主张按现行市价来计量所有的证券,理由为:一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市价如同成本一样是可核证的,并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二是持有证券的利得和损失与出售证券的利得和损失一样重要;三是同一证券按不同价格取得,对他们给予同一价值似乎是合理的;四是各项流动资产都按现行价值表示,不仅显得比较合理,而且也有助于现金流量的预测。
    (二)固定资产的计量
    在计量固定资产的价值时,应根据其使用情况结合不同的计量属性反映其经济价值,即所说的公允价值。固定资产按其使用情况可分为在用、未用以及不需用三种状态,其公允价值的确定也应分别进行。在用的固定资产,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未用的固定资产,按具有类似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的现行重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确定;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按可变现净值确定。
    (三)无形资产的计量
    无形资产的计量至今仍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总体上讲,无形资产的计量应尽可能反映它提供的未来收益或净现金流量,以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般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比较适用的方法是按历史成本计量,《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专门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进行了规范,其主要是规定无形资产在取得时入账价值的确认原则,即无形资产的历史成本。本文对无形资产的计量,是指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资产的价值重新进行估计。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其它所有资产都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而且无形资产在目前采用的历史成本计价与他的实际价值相差太远,因而无形资产无论其取得的途径如何,均应采用评估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在会计期末进行调整。
    四、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的披露
    对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信息披露包括表内披露和附注披露。公允价值会计报表编制的设想为:增设相应的资产价值调整项目,企业的资产的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同时利润表上增设“已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未实现的资产置存损益”,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资产置存损益分别列示。同时对企业的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信息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说明,主要为企业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原因和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
    五、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评价
    公允价值计量可以避免传统会计的一些固有的问题,其主要的优点在于:
    (一)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会计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符合实物资本保全概念,可以维护企业的产权资本和实际生产经营能力。
    (二)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收益是现时收入与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
    (三)能更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的真实收益,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以及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
    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其最为致命的缺点在于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其可靠性将会受到人们的怀疑,主要表现在:
    (一)在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
    (二)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公允价值是由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确定,而交易的公平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交易本身不公平,由此而得出的交易价格也就不能称之为公允价值。
    (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由于不同交易主体掌握信息不同,对未来预测不同,所处市场活跃程度不同,因而对同一性质、同一量度的交易所得出的公允价值也难以相同,从而降低了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的可操作性差,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实现价值计量的“公允”,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合法工具。
    (五)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时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报表准备成本,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安凌云(作者单位:山西省潞安矿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