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后两者可有可无,但对于有些地方的人们,视醋与茶同柴米油盐一样的重要,因此,也堂而皇之跻身于开门七件事之列。对此二物最钟情的,大概要数山西人与福建人了。山西人一顿饭没有吃醋,大概就像福建人一天没有喝功夫茶一样,会觉得这一天过得仓促、勉强,因缺滋少味而感到不舒心
。 过日子也是一种心情。所以,佛家说:“万法唯心”,现代人则讲“调整心态”,这是功夫茶的奥妙和福建人的超然。至于山西人的吃醋,则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哲学。
山西人的爱吃醋由来已久且闻名遐迩。山西人到外地出差时,负责招待的主人一听说是从山西来的,必会索来一壶老陈醋,在上菜前先为客人倒一些在碟子里。
外地人称山西人为“老西儿”,“西儿”就是古字“醋”的谐音,“醋”本作“酢”,是一种酸性调味品,周时称“醯”,汉时称“醋”。以“老西儿”代指山西人,可见醋与山西的渊源之深。据说是因为山西多数地方的水土硬,而醋恰好可以克服这一点。现代科学证明,醋酸可以中和碱性,使盐味变淡,并促进钙、磷、铁等矿物成分的溶解,而我们的祖先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一点。史学家称,公元前8世纪晋阳(今太原)已有醋坊。据说殷高祖武丁请傅说(商代贤臣,傅山先生的先祖)出山时曾作词曰:“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当作醋来调味的酸梅子)。”意思是:你的才干多么卓绝呀——假若是作甜酒,你就是那关键的曲和蘖;假若是作羹汤,你就是那必不可少的盐和醋。显然在当时,醋与酒是极为难得的,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拥有的珍品。
太原的醋,首推中华老字号“益源庆”,所产熏醋供皇宫御用。至民国时,“益源庆”的醋仍然是达官显贵馈赠亲朋的佳品,号称“官礼陈醋”,俗称“宁化府”醋。清顺治元年(1644年),梗阳(今清徐)中华老字号“美和居”又改高粱大曲熏醋为老陈醋,突出了“夏日晒、冬捞冰”的新醋陈酿工艺,以优质高粱为主要原料,经蒸煮、糖化、酒化等工艺过程,然后再以高温快速醋化,温火焙烤醋醅和伏晒抽水陈酿而成。这种老陈醋的色泽黑紫,液体清亮,酸香浓郁,食之绵柔,醇厚不涩,而且久放不腐。
醋仿佛具有灵性,烧菜的时候,只要画龙点睛地放几滴,菜的香味顿时像受到激发一样飘散出来;不想吃饭时,也倒一点儿醋来提提胃口。那年出差去了合肥,饭店的桌上一律都是白醋,只有单薄的酸味,倒在菜里,不仅没有增加菜的香味,反而使菜变得太酸而味道大减。原来能提味的不是酸本身,醋也不等于酸。制醋是一种工艺,吃醋是一种哲学,要五味调和,适时适度才完美,所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古代医书上说:“醋酸温,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鳞介诸毒,陈久而味厚气香者良。”妇科良药“定坤丹”采用的20多味药料,其中不少药料都要用老陈醋炮制后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