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晋中要闻 晋中要闻

太谷:全力建设幸福之城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作者:郝光明 发布时间:2016/1/25 8:11:35

宽阔的太谷金谷广场 贾永胜 摄

冬日的太谷,清晨寒气袭人。但是,高楼簇拥下的金谷广场上却异常热闹:凝神定气的太极老者、轻盈灵巧的踢毽人、热烈欢快的广场舞……晨练的人们如同一束暖阳驱走了冬的寒意。很多太谷人感叹:太谷变了,变得越来越让人亲近了。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太谷县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及采用BT、PPP等模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大幅增加城建投资,五年间城建完成投资108.8亿元,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1亿元。特别是随着一批批民生项目的落地,更让生活在太谷的民众深感舒适。

“城市建设就是要更好地为民生服务,让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太谷县县委书记郝向明由衷地对记者说,“这几年,我们以建设北方最具幸福感的精品城市和打造太原卫星城为目标,依托城建重点项目工程,在提升城市品位上下功夫、在完善城市功能上求突破、在强化城市管理上抓创新,一个宜居、宜商、宜学、宜游,最具幸福感的精品城、精品县正在成型。”

交通路网建设:

让距离不再遥远

家住太谷县武家堡村的小张在北京工作。以往习惯过年回家探亲,现在每逢“小长假”小张就回家。“动车很方便,中途不倒车,三个小时就能进家门。”而热衷户外的教师刘艳则过了一把旅游瘾,“星期五晚上出发,星期天晚上回家,在西安能美美玩两天,旅游工作两不误。”像小张和刘艳的太谷人不在少数。大西高铁的通车将太谷到太原的时间缩短为20分钟,到北京、西安的距离缩短至3小时,不仅圆了小张的亲情梦,更为和刘艳一样喜欢旅游的太谷市民提供了出行便利。

一条东联京津冀城市群,西联关中城市群的城际交通线,让太谷人搭上了工作、生活提质提速的“幸福快车”。

在全力配合完成国、省、市投道路建设的同时,太谷县持续用力县域外延路网骨架建设。五年间,凤仪街、太太路、龙城高速相继建成通车,108国道改线规划实施全面启动……境内形成了高铁、普铁、高速公路、国省道纵横交织的立体交通网络,大大拉近了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同城效应在太谷更加凸显。

构建区域大交通掷地有声地将太谷纳入贯通全省乃至全国的高速行列,更为太谷持续推进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全面夯基开路。数据显示,五年间,太谷县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2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1.36平方米。与此同时,太太路与凤仪街交叉口的全县第一座上跨式3孔高架桥——凤仪街立交桥工程全线通车,太太路、北顺城街与金谷大道交叉口高架立交桥规划实施全面开启,开辟了太谷城市桥梁建设的新纪元。以城市高架为快速通道的桥梁建设模式不仅补充和完善了城市道路交通的承载功能,更成为提升太谷城市品位与内涵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老城·新城:

中轴线上的古今对话

行走在金谷广场景观桥上,向南远望,巍巍凤凰山将太谷老城拥抱入怀,古朴而不失秀丽;向北远眺,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矗立在乌马河畔,大气中蕴含着灵动。

一座景观桥南接老城北连新城,将辉煌的晋商历史与朝气蓬勃的新太谷紧紧相连。

“既要保留古城风貌,又要展现金谷新象,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辉相融。”古城保护与新城建设并举在太谷全面铺开。

按照这一思路,“十二五”期间,太谷县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坚持“修旧如旧,合理利用”的理念,对古城进行保护修缮。重点对东西街的古宅名院、商铺票号以及旧县衙大堂进行了维修恢复,并全面复原了原晋商商号招牌,让更多的太谷人重温重拾古城记忆。在加强古城保护的同时,以“三带、三轴、四大中心”为发展构架的北部新城建设全面启动,蕴含现代元素的项目纷纷落户新城。御锦华府、盛地嘉苑、金谷嘉苑、天理新都、学府星城等一批现代小区相继建成。城区形成了以县城北部为核心,东有东云翰林、南有鑫港湾、西有龙湖金谷,四面新城环古城的城市高层楼群。五年间,由一栋安泰高层到遍布全城的高层楼群,从仰望高层到入住高层,太谷的城市面貌,太谷人的幸福生活悄然而快速改变着。

据数字统计,五年间,全县开工建设了24个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达到154万平米,约14800套,多以高层住宅为主。同时完成各类保障房60万平米,约6500余套,极大地满足了城市群体的住房需求,也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而更令市民感到欣慰的是,蕴含晋商精神和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金谷广场、谷色古香的南山广场、融入箕子思想的箕城公园一一建成开放,西苑公园全面美化亮化,“休闲健身有了新去处,户外郊游有了新场所。”难怪太谷人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块“风水宝地”。

在此基础上,太谷县以“西扩北进”为城建战略思路,打破了县城主要依托明星镇的格局。规划成立了南城区、北城区、白塔区三个区和明星镇,并将北洸、侯城、水秀乡的部分行政村划归其中,有效扩大了城区规划面积,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地理空间。县城规划区面积由“十一五”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4平方公里,村民变市民、农村变社区成为现实,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5%。

绿色·生态:

大美太谷山水相映成趣

《太谷赋》曰:“东君现而凤凰来仪,北斗悬而乌马脱缰”。凤凰山,乌马河太谷之独有地标。

“有青山有绿水、有景观有历史,全力打造生态山水城”成为全县共识。2013年,太谷县“一山一河”生态工程全面铺开。仅两年,总投资5.5亿元的凤凰山绿化工程和南山生态修复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绿化荒山荒坡2.2万亩,栽种各种树木100万余株,建成了太谷第一个大型森林公园。与此同时,总投资9.9亿元的乌马河综合改造治理工程完成治理河道滩涂3.5公里,并由国内知名的东方园林建设全程策划设计乌马河滨河公园,一个绿水相融的滨河公园逐步成型。城市承载能力越强,拉动经济的作用就越大;城市越有魅力,就越能吸引投资,聚集人气、财气。慕名而来的山西省文化产业园、孟母文化园、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城等一批批重量级项目纷纷落户美丽的乌马河畔,浓厚的人文气息使太谷的城市品位、城市特色和功能得到了有力提升。

“一山一河”生态工程,一个彰显“太谷精神与太谷速度”的壮举,让“砖铺乌马河、搅泥凤凰山”的笑谈变为现实,更为成长的太谷注入了无限活力。

在全面推进“一山一河”工程建设的同时,太谷县以绿满全城为目标,按照“一心、两基底、三廊道、多板块”的绿地空间结构设计,突出“二环绕城、六楔入城、绿廊网城、绿块嵌城”的城区绿化结构,通过小区立体拓绿、公园广场铺绿、防护林带环绿、苗圃建设储绿、河道生态养绿等多条渠道,全面包装打造绿地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风格特色鲜明的城市园林景观,生动描绘出一幅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2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5%、40.42%,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卷。

“城乡美则生活美,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打造大县城、发展特色镇、建设中心村’的思路,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重点,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打造功能齐备、生活便捷、环境优美的宜居卫星城,全面加快美丽新太谷的建设。”太谷县委副书记、县长武晓花如是说。”(本报记者 郝光明 通讯员 郝俊刚 杜会兵)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