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晋中要闻 晋中要闻

一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乡镇范例

来源:晋中日报 作者:王文安 发布时间:2016/4/19 19:17:44

4月的昔阳大地,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又到了一年春耕备耕的忙碌时节。驱车穿行于昔阳县西寨乡乡间公路上,路旁田地里一垄垄覆好的地膜在阳光下银光闪闪,成为这个季节里可与烂漫山花相媲美的又一景色。

“地膜里育的都是茴子白苗,再过一个月就能把苗移栽到大田里了。”同行的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告诉记者,西寨乡虽然地处山区,属全县12个乡镇中最偏僻的一个乡镇,但西寨乡党委政府紧扣“调结构、扶产业、惠民生”主题,连续多年发力供给侧改革,不断调优种植结构,打破了过去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形成了以蔬菜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保证了百姓致富增收,2015年率先在全县完成脱贫任务。

还得从玉米滞销说起

虽然已经进入春耕时节,但在昔阳县不少农村,去年秋天收获的玉米仍像小山一样堆在农家院子里,大量玉米卖不出去让农民倍感纠结。“现在每斤玉米收购价才7毛多,眼瞅着就要发霉变质,去年一年算白忙活了。”这是记者在这里听到最多的叹息。

然而,在该县西寨乡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当地农民虽也同样面临玉米滞销的现实问题,但他们更多表现出的却是安全无虞。因为玉米已经不是该乡的主导产业,玉米滞销对当地农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是太大。相反,由于去年以来蔬菜行情不断看好,当地农民卖菜收入大大超过往年。目前,他们正满怀信心投入今年的蔬菜种植当中。

玉米滞销,粮价大跌,这已不是第一次,当然也不是最后一次。过去一直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每一位西寨乡农民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调整产业结构不仅是农民自身的迫切希望,也是西寨乡几届党委、政府的一致追求。要让农民致富,要想彻底解决粮贱伤农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找到一条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成为西寨乡历届党委、政府的共识。

然而,怎么调?从哪里调?却是摆在乡村干部和广大群众面前的现实问题。盲目调产存在很大风险,如果“水土不服”,不仅会给农民带来损失,最主要的是会挫伤农民调产的积极性。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既要使种植品种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又要让农民从种植结构调整中获得效益,尝到甜头,看到希望。

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西寨乡位于昔阳西部沾岭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但这里却是晋中两大河流清漳河和潇河的发源地,水源丰富;同时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加上远离工矿业污染,这里是发展蔬菜生产的天然“净土”。但长期以来,西寨乡优越的自然资源一直未被开发利用起来。当地农民固守着玉米、土豆等传统种植品种,遇到好年景也仅有微薄的收入,遇到差年景不仅没有收入,甚至连肚子都吃不饱,农民增收致富成为奢望。

改革开放以来,该乡虽有少数人开始尝试茴子白种植,但尽管茴子白质量不错,却因为不成规模而难以形成产业优势,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蔬菜种植的成功总算让农民看到了另一条创收渠道,也让历届党委、政府树立了发展蔬菜产业的信心。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成为该乡几届党委、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末,西寨乡茴子白种植面积由300亩达到1500亩,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增长了几十倍。西寨乡党委副书记庞锁怀,这位几十年来一直担任西寨乡乡干部的“老西寨”介绍说,当时西寨乡蔬菜发展仅仅体现在数量的增长上,但即便如此,也实现了全乡蔬菜生产“零”的突破。这不仅极大地调动起了全乡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也使农民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培养了一批蔬菜种植土专家。这为全乡蔬菜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蔬菜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的主导加上市场需求的旺盛,到上世纪90年代,西寨乡蔬菜生产进入了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新时期,蔬菜产业在全乡的地位日益突出,蔬菜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5000亩,总产量达到2万吨,蔬菜总产值达到400万元,产量产值都比上世纪80年代末增长200%以上。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667元,比上世纪末增长600%以上。

新世纪以来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西寨乡党委政府强化主导作用,带领农民到寿阳参加学习,积极引进铁头三号、百惠、铁球等日本新品种,鼓励农民试种,带动农民走科学种植之路,实现增收致富。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依靠科学种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蔬菜品种,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加强服务,帮助农民开展绿色食品认证, 2004年8月,西寨蔬菜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大大提升了西寨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到2010年,西寨乡蔬菜面积达到6280亩,比1998年增加了1280亩,增长25.6%。农民人均蔬菜收入达到1831元,比1998年增加了1164元,增长率57%。

连续增加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西寨乡在种植结构调整中做好“加减法”,使该乡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区域特色化、品种多元化、生产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四个显著特点。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西寨乡蔬菜产业发展除了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外,设施栽培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新品种选育、新技术应用,标准化、无公害技术推广,不仅提高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也为蔬菜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社会化服务的进一步加强,也为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产调出一片艳阳天

西寨乡安家庄村香菇大棚里,昔阳县丰茂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炳成正带领村民在菇棚里浇水。张炳成告诉记者,这里的首批7个香菇大棚是2015年5月建起的,建成当年,7座大棚13万苗棒共生产香菇30万斤,毛收入165万元,纯收入85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看到如此好的效益,张炳成决定今年上马香菇种植二期工程,扩大种植面积。张炳成介绍说,二期工程占地22亩,建10个大棚,冷库一座,还上一套烘干设备,总共投资150多万元,预计4月底便可完工。二期建成后年产香菇总共能达到165吨,全年总收入可达到726万元,纯收入可达370万元。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说,香菇项目的上马是该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的又一重要突破。在张炳成的带领下,今年该乡西寨、安家庄等村的几位农民已经决定租种张炳成的香菇大棚,张炳成为他们提供菌种、菌棒和种植技术,以“公司+农户”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发展香菇产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漳漕村是西寨乡最后一个摘掉贫困帽子的村,摘帽的原因归功于蔬菜产业的发展。据该村党支部书记庞贵明介绍,漳漕村有耕地450亩,其中300亩种植各类蔬菜。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也为了摘掉全乡最后一个贫困村的帽子,他们村去年又增加了50亩蔬菜种植面积,当年正赶上蔬菜行情不错,他们村便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庞贵明告诉记者,去年他们村不仅扩大了蔬菜种植面积,而且新上马了设施蔬菜。记者在贾树斌的大棚里看到,新栽的西红柿苗长势喜人。贾树斌高兴地说,天气好,水肥足,过不了多久西红柿成熟后就能上市销售。

作为一个纯农业乡镇,西寨乡从10多年前致力于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蔬菜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全乡的产业发展方向,也培养出一批面向市场走南闯北打天下的农民经济人队伍。以前从事蔬菜种植的任彦军等几位农民,就是改行从事蔬菜销售经纪人的代表,他们每年要组织1000多万斤各类蔬菜,远销到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每年经他们销售的蔬菜就要占全乡蔬菜产量的三分之一。昔阳县城的供菜商,则是西寨人的另一种代表,他们为西寨蔬菜进城提供着保障,也为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辛勤奉献。

西寨乡党委书记张向明介绍说,多年来,西寨乡党委政府把调整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特别是2015年以来,该乡结合“书纪项目”的实施,在稳定茴子白种植的同时,发展多元化蔬菜种植,通过党委、政府服务,党员干部带头,专业合作社示范,广大群众参与,实现了调结构保增收的目的。截至目前,在西寨乡12000亩耕地中,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亩,2015年,仅蔬菜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率先在昔阳县完成脱贫任务。

产业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

2014年,市场上茴子白遭遇卖难,昔阳县茴子白同样出现滞销。蔬菜产业靠什么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成为广大乡村干部群众思考的问题。张向明说得好,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级次,才能规避风险,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为确保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西寨乡党委、政府认真汲取2014年茴子白滞销的教训,在“冬季行动”中,该乡早已开始着手谋划种植结构调整,制定了蔬菜销售计划,同时在优种引地、管理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户的指导和帮扶力度。记者了解到,今春以来,西寨乡政府专门抽调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经济人等组成的30人的服务队,分赴河北、河南、安徽等地考察市场、联系客户,并及时掌握蔬菜价格走势与供求信息,不仅为蔬菜快速销售提供了途径,而且使菜农获得了满意的价格。

与此同时,乡党委、政府鼓励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号召农民入社种植,“抱团”闯市场、打天下,并以示范村、示范户的方式改进推广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蔬菜的品质、增加蔬菜品种,引进市场前景好、加工潜力大的高端果蔬种植,引导农民从个体种植向合作社订单生产迈进,由单一经营向多元发展转变,为蔬菜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张向明介绍说,今年,西寨乡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将围绕蔬菜种植规模化、品牌化、多元化实现突破。在夯实以茴子白为主的绿色蔬菜基地的同时,向建设高品质食用菌基地的目标迈进。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要确保茴子白种植面积,抓好玉米套种豆角、西葫芦、大白菜、紫甘蓝、菜花等蔬菜品种发展。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带动189户农户,试种169亩自封顶西红柿,目前撒秧育苗已经完成。发展订单种植,与河南万帮蔬菜市场达成300亩西芹种植意向,目前已发展50亩;与县农业局对接发展500亩小香葱种植项目。高品质食用菌基地建设方面,确保丰茂菌业香菇二期工程建设,引进繁茂菌业木耳、平菇、猴头菇菌种的培植,目前菌种培育大棚建设即将建设完成,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到位。在品牌化建设方面,今年西寨乡政府将帮助农民注册“西寨绿”、 “西寨黄”、 “西寨蓝”、 “西寨红”等系列商标,加大西寨蔬菜的宣传力度,让西寨蔬菜知名度更响,走得更远。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西寨乡今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近期将组织村干部赴山东、河北等地考察油牡丹、竹柳等项目,争取这两个调产项目落地西寨。

不仅如此,西寨乡还从养殖业方面寻求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该乡引进的兴都养殖项目,总投资550万元,采取基地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肉牛肉羊养殖,就地消化该乡的玉米和玉米秸秆。另外,今年还将重点突出特色,新建茶臼沟野猪、野鸡养殖,东五川牛羊养殖,武家川、宋家沟冷水鱼养殖,漳漕村山养笨鸡、鹅养殖等养殖项目,全部计划投资800万元,力争使养殖业成为该乡调产的又一亮点。

苗木种植是2016年该乡调产的又一个亮点,今年该乡将按照建设苗木基地的目标,以王家沟、东五川、西寨等村为重点,计划投资500万元,培育苗木1000亩,打开又一条农民致富增收新路。

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西寨乡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多措并举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出了一条新路。不仅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而且有效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王文安)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