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晋大地波澜壮阔的转型综改大潮中,2013年,我市灵石县被确定为全省27个转型综改试点县之一,为全省、全市转型综改试水趟路、累积经验。
三年来,灵石县以“创新”为底色,以“先行先试”为精髓,在决胜的态度、昂奋的激情中破冰开路,在举杖探路、摸石过河中大胆推进,在先行先试、率先探索中铿锵前行。推进金融创新、加快煤企转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破解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路径更加清晰,体制机制创新典型亮点不断闪现,“灵石模式”成为全省综改大潮中的一朵绚丽浪花,格外引人注目。
亮点一: 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发展
【改革背景】
灵石县作为煤炭资源富集地,“钱多又钱紧”的矛盾异常突出。一方面,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灵石县属资源型县域,结构存在短板,发展后劲不足,“三农”严重欠账,生态破坏严重,民生产业紧迫,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财政收入直接投入,不仅效微而且误事。从实际情况看,靠传统的招商引资办法和传统的融资办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节点,组建城镇化私募建设基金不失为良好的契机和科学的方法。
【改革思路】
以社会资金为主体,项目关联收益为支撑,政府引导资金为保障,按照“政府引导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专业团队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思路,组建城镇化私募建设基金。
【具体举措】
由政府出资10%作为引导基金,灵石县组建了全国首支城镇化私募建设基金,吸纳本地民营企业注资,并于2013年4月成功挂牌。基金首期认购10亿元,截至2015年底已到位6亿元。为给全面推进灵石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灵石县政府与13家各类性质专业银行组成的金融服务团和21家担保机构组成的担保联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遵循公司化、市场化规则,该基金采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由政府组建“项目包”,基金管理公司在政府“项目包”的基础上,组织论证,确定投资。
积极探索将县财政补贴性资金纳入基金运作,主动对接银行、证券、信托、投资担保等省内外金融机构,开展引资,全力做大基金盘子。
【实施成效】
自运行以来,该基金累计为灵石县城镇化建设、调产转型、农业产业、政府重点项目等领域的16个项目投资7.99亿元,支持上马了腐植酸加工、高钙石灰等重大转型项目,将食用菌项目由原来的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培育成为市级龙头企业。
亮点二: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创新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背景】
多年来,灵石县经济结构“一煤独大”、资源畸重,经过众多国统矿、地方矿、民营矿多年开采,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积极推进煤炭行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改革思路】
坚持以地下促地上的原则,引导煤企向新兴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业、社会事业、城市建设等领域投资。
【具体举措】
灵石县出台《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动综改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煤炭行业创新发展,推进煤炭企业建设地面项目;出台《促进本土企业家建设转型项目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家投资非煤产业,进行“二次创业”。
具体办法是,本土企业家投资建设转型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在取得土地使用权期限内,可作为合资、合作条件,也可视为投资作价入股。本土企业家投资建设转型项目,按照“有限容量保重点”的原则,优先保障环境容量指标。本土企业家投资建设转型项目,企业所得税留县部分实行“三免两减半”优惠,即从建成投产年度起,前三年全额返还企业,后两年返还50%;增值税留县部分实行“三减半”优惠,即前三年50%返还企业。对本土企业家投资建设的转型项目,县财政给予适当贷款贴息。
【实施成效】
首先,灵石县坚持“以地下促地上”的原则,与存山、鑫源、聚义等三户煤焦企业达成了上马北斗导航智慧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2×350MW低热值煤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制纤维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煤矸石制纤维项目已开始试运营。
其次,现有煤矿企业上马地面项目,先后有2户煤炭企业投资1.2亿元上马了2个设施蔬菜园区,1户煤炭企业投资1亿元建设了现代农业观光园,4户退出煤炭领域的企业投资34.6亿元实施了4个旅游项目,其中,红崖沟风景区、石膏山风景区已经成功创建为4A景区。
再次,积极引导煤焦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领域投资,对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进行整体连片开发,目前总投资28亿元、总面积119万平方米的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已完工。
近三年来,灵石县煤焦企业在农业、城市建设、旅游服务业等领域,累计投入120余亿元建设转型项目。全县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畸重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亮点三: 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高端发展
【改革思路】
以煤炭资源开发为基础,着力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煤炭“就地转化”。
【具体举措】
一是延伸产业链。在县内形成了“原煤—精煤—焦炭—化工”产业链条,基本杜绝了直接销售原煤的低端产业。
二是以清洁利用为重点,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深度融合。
三是全力构建“煤—电—铝”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省委、省政府“把铝工业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东方希望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实施成效】
通过延长产业链,灵石县焦炭企业全部开发了精细加工、煤化工等下游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其中,中煤“1830”项目已投产,日产530吨合成氨、800吨尿素,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左右;聚峰焦炉煤气制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目前正在探讨与东方希望铝工业集团深度合作;同时,加大固废利用力度,聚义煤矸石制纤维项目一期竣工投产,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消化煤矸石30万吨。
总投资31亿元的启光2×350MW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开工建设,预计2017年双机投产发电,年可消耗低热值煤320万吨,发电38.5亿千瓦时,实现利税3亿元。
亮点四 创新生态治理新模式,生态效果显著。
【改革背景】
灵石县是国家首批确定的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高峰期全县煤矿达400余座。在近50年的开采挖掘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暴露,实施采煤沉陷治理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改革思路】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出资、乡镇实施、部门监管、协会造林、板块推进”的新模式造林绿化,治理生态。
【具体举措】
打破行政和林地权属界限,根据煤矿主体企业所属42个煤矿采区范围,划定了15个造林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造林,“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集中打造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工程示范区,推进造林绿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实施成效】
三年来,累计完成造林35.73万亩,全县林木绿化率达到60%,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5平方米。目前,已形成了交口矿区、保利生态示范园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果好的精品工程。分年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达标,201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较“十一五”末下降26.18%。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空气综合污染指数逐年降低。
亮点五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改革思路】
民营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灵石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希望所寄。加快推动民营经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由规模速度增长向内涵质量发展转变,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提升,最关键、最核心的因素是要加快实现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具体举措】
一是切实放开民营资本的投资领域。
二是开展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工作。县政府注入1000万元,作为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目前,已为5户企业发放贷款达2300万元。
三是组织中小企业开展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截至2015年8月,已组织20户中小企业参与了提升行动,其中山西晋阳碳素股份有限公司经市专家组评审,被认定为优秀等次。
四是加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对全县获得“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省著名商标”和新申请注册商标、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的12户中小微企业给予奖励,奖励资金达43.8万元。
五是协调县财政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列入2014年、2015年县财政预算;统一协调上级各项专项资金和县财政奖励资金,每年重点扶持29家中小型企业走“专精特尖”之路,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六是搭建中小企业政银企保融资合作平台。
七是推进企业负担员制度,已为7个试点企业选聘了一批中小企业负担监督员。
八是积极推进中小微企业服务站建设。建起了一个城区小微企业服务站和一个乡镇级小微企业服务站,建立了专家团队和坐诊接待制度。
亮点六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革背景】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才能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思路】
强化规划引导,完善布局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
【具体举措】
夯实城市承载力,按照“打造大县城、发展特色镇、建设中心村”的发展思路,三年来,灵石县城镇化率从45%提高到50%,形成了“一城四镇六乡60个中心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县控规覆盖率100%。出台了《灵石县“村改居”工作实施意见》,完成14个村的“村改居”工作。
按照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并重,完善基础设施与强化服务管理并举的原则,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创建“省级宜居县城”。先后对15个采煤沉陷区、工业项目避让区的村庄进行跨乡镇、跨区域整建制搬迁,促进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集中连片建设向纵深推进,持续加快农村设施城镇化、农民生活城市化进程。
微民生工程覆盖民生领域方方面面,两年来财政共补助资金5000万元,切实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全县农村居民饮水、村庄亮化、文化设施、防汛抗旱、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环境卫生整治、街道修整等各类涉及民生的惠民利民工程。
转型,转出了新面貌。综改,改出了新活力。转型综改路上,灵石仍在阔步前行!(张志丽)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