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速、低保保障标准大幅提高、养老服务体系初具规模……2014年,晋中市民政部门以实施民生工程为主线,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基层服务能力,编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推动出台了一批政策制度。在国家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力度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民政在保障改善民生中的实效进一步彰显,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最近喜讯传来,在省民政厅2014年度22个大项业务综合考核中,晋中市民政工作连续第二年名列全省第一。
让更多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
这是一组温暖人心的数据:
——2014年,争取上级社会救助资金4亿元,优抚资金1.3亿元,社会福利项目资金3669万元,安置资金873万元,军休经费3384万元,流浪救助资金642万元,救灾资金2625万元,孤儿生活补助资金397万元,慈善、捐助资金40万元,共计6.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市26万余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平均提高了33元和22元,提高幅度为9.2%和12.5%;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提高13.3%,分散、集中供养标准调整至每人每年不低于2830元和4300元。
——全市城乡医疗救助共发放救助金3630万元,救助15.4万余人次。住院救助个人实际承担费用由原来的不低于30%提高到60%,“一站式即时结算”模式全面推广。
——全市救助受灾群众17.6万人次,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物资总额达477万元,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
——全市累计实施“急难” 困难群众救助5477户。市、县两级都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介休、左权开展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平台试点。
——全市救助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262人次。我市被民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地区。
数据背后,是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我市的有效落实,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初步形成。
服务民生的平台初步构建
2012年以来,市民政局针对我市民政公共服务设施较为薄弱的实际,把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升民生服务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坚持民政事业项目化的工作思路,在《晋中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福利中心,以及养老服务、优抚、殡葬、流浪救助设施等一批重大民政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2014年,这些重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特别是市级六大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总投资4300万元的市精神病院门诊住院综合楼项目如期竣工,总投资6144万元的市公立老年养护院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7000万元的市烈士陵园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投资初步概算1.17亿元的市殡仪馆迁建项目已完成设计(2015年主体完成),计划总投资2.2亿元的市经营性公墓项目一期工程预计2015年底前完成,服务于烈士陵园、殡仪馆项目建设的董榆线——南山连接线工程项目交榆次区政府开工建设。到“十二五”结束,我市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一个大发展、大提升,初步形成完善的民政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为全市民政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民服务融于创新实践
养老服务是当前的民生热点问题。2014年全市新建成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95个,超过任务指标62.5%。到2020年,将实现全市千人以上行政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初步解决农村空巢、高龄老人的实际生活困难。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市民政局坚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大胆创新,成功申报我市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在中部省份率先制订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5-2020)》。《实施方案》整体突出以市场为主体,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让社会力量“唱主角”,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一是市县联动、以市带县,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除市公立老年养护院开工建设外,灵石福利中心和昔阳一期已投入使用,太谷、介休、平遥、榆社福利中心完工,祁县、寿阳、左权正在筹建,和顺拟购置改建;二是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市级扶持2所示范性民办养老机构,一期床位600张的晋中晋龙泽养老院已投入试运营。榆次、太谷、平遥、介休、寿阳各发展了1所300张以上床位的示范性民办养老机构;三是开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探索,试点“社区+物业+家庭”养老服务连锁化经营,榆次迎宾小区已投入运营。
高标准促服务民生水平全面提升
“增量、晋位、争先”是2014年全市民政工作的总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全市民政部门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蓬勃朝气和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能力,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奉献爱心,传递真情,慈善和社会捐助实现新突破。市慈善总会正式成立,募集善款1527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96名、先心病困难家庭20个,为2名癌症患者申报中华慈善总会价值30万元的免费赠药项目,为基层医疗单位申报省慈善总会价值5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捐助项目。全市“送温暖,献爱心”及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共接收捐款497万元;双拥工作朝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目标大步迈进,高标准完成了省级双拥模范城验收,做好了全国双拥模范城考评验收准备工作;第十届村委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全市2724个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部按期结束;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平稳实施,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基本得到安置,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足额发放,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后就业率达到90%;优待抚恤工作深入推进,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费、残疾军人护理费得到提高,总投资8760万元的6369座零散烈士墓及257处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程基本完成;福利彩票发行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83亿元,比上年增长36%,晋位全省前六,筹集福彩公益金2609万元;投资530万元更新安装了1352块市城区街路名标志牌,修订出版了市城区图和市县两级行政区划图,完成了1条市界、3条县界联检任务,我市被省民政厅推荐为全国地名规划建设示范市。
实际整改成效阐释与民“零距离”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民政局把民政基层院(站、所)作为民政部门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落脚点,在市直9个民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精细化管理,坚持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服务、向管理要效益,使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了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以市政府召开全市民政系统基层院(站、所)精细化管理推进会,受到了市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使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逐渐变为“零距离”。在市委开展的“整治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问题”活动中,市民政局牵头重点开展了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和救灾款物分配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全市共退出城乡低保对象12549人,及时纠正了救灾款物发放不公开透明、程序违法等行为。并配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开展了社会团体专项清理规范工作,制定出台10个社会组织管理制度,21家社团办理注销或撤销登记,90名兼职领导干部提出了辞职。同时,进一步引深推进“解民忧、办实事”活动,使用19.3 万元社会捐助款帮助42户困难群众和11所敬老院解决基本生活、治疗疾病、子女上学问题,为156名符合手术条件的先心病儿童免费施行了手术,为144名福利企业听障残疾职工免费领取了总价值33万元的助听器等,用实际行动回应了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理念不变,行动继续。随着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一个个民生保障措施有效落实,全市困难群众的生活在新的一年里一定会增添更加温暖的色彩。(孔德青)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