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昔日儒商的显赫与辉煌,还会被如今这里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所震撼。
战略化布局协调发展,园区化承载升级上档,集群化发展顺利推进,低碳化推动成效显著,信息化融合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在大产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下,以园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2014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420.7亿元,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4%,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占比58.6%,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62.2%,非煤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34.4%,全市工业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以园区经济为主力军,调整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工业园区是我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的关键和经济建设的中心,已逐步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主力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市级重点主抓建设的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区、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榆次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平遥工业新区、安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灵石中煤循环工业园、榆社化工园八大工业园区中,其中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榆次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园区。2014年,八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5.68亿元,占全市42.7%。
在强力推进园区建设中,煤炭、焦化、冶金、电力、机械、医药、食品以及非金属八大支柱产业实力显著增强,2014年八大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96.5%。为了不断打造承载力上档升级的园区平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装备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在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纺机、改装车、食品等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一批新项目通过认证后,产值大幅提升。祁县经济开发区重点引进的燕京啤酒、统一集团、伊利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的入驻,为开发区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主要抓手,咬紧项目建设不放松,认真组织开展“项目见效年”活动,全面引深项目攻坚,引进了一批具有高科技、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其中,吉利山西新能源汽车项目实现总试装运行,太重高性能液压产品产业基地项目、太钢万邦30万吨节能型高碳铬铁项目的引进大大提升了园区发展档次。
以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助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集群市场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它是通过某产业的众多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机构,在某地的集聚而释放出一种集聚效应。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激发工业发展活力的一大驱动力,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行政区域看,我市战略化布局的初步形成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依托各县(区市)特有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重大招商项目签约、落户和开工建设,工业产业东、中、南协调发展、互补发展,初步形成了市城区依托新能源汽车、液压、纺机产业建设新兴装备制造区,东山五县延伸煤——电、煤层气——电产业链建设东山新能源基地,平川祁、太、平三县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平川装备制造业基地,介休、灵石两县实施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建设煤焦化工基地的战略化布局。
从产业发展看,我市重点建设了液压、纺机、铸造、玻璃器皿、新能源汽车五大产业集群。其中,纺机产业集群已形成以榆次经纬纺机为核心,带动一些民营纺机企业快速发展的局面,成为我国重要的纺机生产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市工业经济的竞争力,它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产业集群内协同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以太谷、平遥两县为重点的铸造产业集群中,太谷玛钢共完成83条“三炉一线”的生产线改造,生产工艺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实现半自动化、全自动化的转变。
以过程管控为导向,全面提升管理力度
在对新型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我市改变管理模式,从落实政策和加强服务两个方面,加大马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政策落实上,对市本级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和规范,公布了《晋中市市级涉企行政权力清单》,并严格要求市级各部门按照公开的涉企行政权力事项行使职权,没有公开的行政权力一律不得擅自行使,没有公开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收取,全面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此外,我市制订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清理规范涉煤收费,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加强服务上,对重点项目采取“保姆式”服务,及时掌握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跟踪督导。为了更好地帮扶企业,还建立了帮扶重点工业企业月例会、季度通报以及工作台账制度,从企业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出发,精准发力,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企业走出困境发挥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推广中小微企业“助保贷”等政银企对接方式,为企业融资,切实帮助解决工业企业贷款难问题。
在“五化三大”的战略思路下,我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走上了主动作为、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在园区建设、产业集群、节能降耗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从而使新型工业化之路越走越宽。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省推进“六大发展”的关键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大任务,全面加快信息化进程,催生信息产业新业态,强化节能降耗攻坚,激发转型升级新活力,让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工业项目建设风生水起,工业新型化步伐越走越快。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