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晋中 > 晋中要闻 晋中要闻

“三步曲”选优配强农村“领头雁”

来源:晋中新闻网 作者:白昌华 发布时间:2015/3/24 13:42:08

一头是农业发展带来大批富余劳动力,一头是农业产业化缺乏能人和领头雁。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普遍面临的困境。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

榆社县大胆实践,在破题中迈出了稳健步伐,取得了可喜成果。该县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能人返乡创业、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参与村“两委”直选、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使一批在外能人返乡创业,让一批在外优秀人才通过直选进入村级班子,形成了“富余劳动力——创业生力军——村级领头雁”良性循环,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劳务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返乡能人已成为农村“两委”班子的骨干力量。

劳务输转 把“富余”变富裕

春节前夕的县城火车站、汽车站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进出站口人来人往,无论是时尚帅气的年轻人,还是挎大包小包的中年男女,脸上都是收获的喜悦……这是在外劳作了一年的榆社“劳务大军”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乡的场景。

榆社县是我市的劳务输出大县,随着该县“核桃经济林、笨鸡养殖、设施蔬菜”三大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土地流转快速推进,大批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加之该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制定了“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切实把劳务输转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今年通过进一步宣传动员、组织培训、能人带动等措施使全县劳务输转人数逐年增加,加快劳务队伍向基地化、组织化、技能化、品牌化、市场化迈进。

据统计,2014年该县共举办劳务技能培训62期,6800余人参加培训,输转劳动力1.5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6亿元,劳务产业再创历史新高。

为实现择业的多元化,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决定》,把劳务经济作为主导产业来抓,作为党委和政府的惠民工程来抓。在全县9个镇分别设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所,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在全县营造了“外出务工光荣,返乡创业有功”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与此同时,该县还按照“以品牌占市场、以品牌扩规模、以品牌促效益”的思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突出优势工种,做强传统劳务,强化品牌技能培训,坚持“先培训、后发证、再输出”的原则,广泛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和“技术比武活动”,促使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使劳务输出的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同时,采取长班培训和短班培训、“订单式”培训和“定向性”培训、固定培训和流动培训相结合,培训人员“点菜”、政府“买单”的方式,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实现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该县“送到农民家门口的招聘会”场次由最初的1场扩大到2014年的5场,开展“能人返乡就业引导大宣讲”活动6场次,实现了全面覆盖,累计发放《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保障系列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00份;在县城现场发布用工信息1.2万余条,开展文化下乡、就业指导、现场宣讲等活动35余场,1.56万人接受了培训指导,增强了“靠特色创品牌,靠品牌增效益”的创建意识,使遵纪守法、踏实肯干的“榆社人”,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信誉和良好的形象。

返乡能人 成创业生力军

近日,记者从榆社县了解到,该县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果。截至目前,该县已有6名能人返乡创业,投入项目资金2亿多元,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带动3000余人就业,实现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的良好效应。 (下转第二版)

近年来,榆社县委、县政府针对“规模企业少、在外能人多、招才引才难”的现状,转变思路,大力实施“能人返乡创业工程”,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能人返乡创业工程”即挖掘、鼓励、支持该县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实现优秀人才与县域经济深度对接,实现优势资源向本地积聚转移,实现城乡工农有效互补。

为了促进“能人返乡创业工程”顺利推进,榆社县首先建立该

县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构建起了以组织部牵头,各乡镇(部门)负责,农村(社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收集整理该县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目前,该县已收集整理各类在外优秀人才信息190条,建立了在外人才信息库。其次,榆社县加强与在外优秀人才的联系对接,以县委、政府名义向在外优秀人才致一份返乡创业建设家乡的邀请信,表达榆社县委、政府招商引才的信心和决心。此外,该县开辟直通车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开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为返乡创业能人提供税收减免、财政奖励等优惠政策,并结合在外优秀人才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意愿,利用节日回乡时机,发动亲朋好友上门说服,用感情引才,以亲情留人,推动能人返乡创业工作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能人强人 直选为村级“领头雁”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村民换届选举中,竞选队伍里出现了许多新面孔,51名长期在外打工的榆社青年返乡参加竞选,最终36人当选,占参选总人数的70.59%。

年轻能人返乡作“领头雁”,让村民对今后农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经历过市场历练,熟悉经济管理,又有全新的发展理念,返乡青年、创业能人成为农村致富的中坚力量。

“一个好支书能带出一个好村子,我们在返乡人才、致富带头人中选拔一批有想法、有思路、敢做敢拼的新型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让他们当好农村的‘领头雁’,就是要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融互动,共同发展,真正让村民得实惠。”榆社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卢永红说。

近日,记者在该县云竹镇东庄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游德华投资2000多万元在荒地上建起的“绿色银行”——白灵菇长势喜人、板箱厂效益可观、食品工业园初具规模。

“治软治散先治人,治人先治带头人”。榆社县把建立一个团结实干、富有战斗力的农村两委班子作为“三基”建设的立足点和切入点。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能人多,村级后备干部资源缺乏的实际,积极探索从外出创业能人中培养村“两委”干部,鼓励引导其返乡担任村级“领头雁”。此举激发了农村干部队伍活力,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赢得群众的普遍拥护。

目前,全县271个行政村,像游德华这样有致富、带富能力的返乡能人担任村支书或村主任的就有98名。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县农村经济建设热火朝天,涌现出设施蔬菜、核桃经济林、笨鸡养殖、乡村旅游、食品工业园、苗木栽植等30多个“专业村”。

头雁展翅搏风雨,群雁高飞竞辉煌。走进榆社县的乡镇农村、大街小巷,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感受到的是一股股和谐的暖风……这一切,得益于榆社县组织实施的“富余劳动力━创业生力军━村级领头雁”培养工程产生的“雁阵效应”,让党员干部腰包鼓起来,腰板硬起来,带动群众富起来。如今,全县271名“领头雁”带领着一个个“雁阵”,轰轰烈烈地投入到生态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投身“富民强县、和谐榆社”建设的实践中,意气风发地书写着箕城发展的动人画卷。(白昌华  晓红 玉文 岳杨)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