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从5月份开始,灵石县全面打响了一场“拆违治乱提质”城乡环境大整治的攻坚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有年至耄耋的退休老党员,有正值年少的中小学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突击队,也有胸怀大志的社会热血青年……全县社会各界顾大局,识大体,勇担责,搞实战,共同助力此次攻坚行动。
党组织率先垂范,引领先锋。该县号召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充分发挥“领导带领、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的“三带”作用,把打好攻坚战作为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并主动当好“政策宣传员”、“监督巡查员”、“环境保洁员”、“群众联络员”。该县静升镇组织机关党员组成了“攻坚行动服务队”,开展摸排统计政策宣传、送水送饭一线服务、拆违现场疏通秩序等服务。梁家墕乡提倡“四个率先”。即:涉及党员干部的违建率先拆除,涉及党员干部亲属的违建率先拆除,涉及机关工作人员的违建率先拆除,涉及全乡各站、所、单位的违建率先拆除。坛镇乡组织全乡党员干部、文化志愿者开展以“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为主题的党日活动,以分区、分片的形式,重点清理了死角和缝隙中积存的垃圾。
老干部发挥余热,精神高涨。县老干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志愿者共30多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已65岁。他们兵分3路分别跟随县里的3个巡查督导组入乡进村建言献策;他们不惧炎热,不怕苦累,沿街发放宣传资料,带头清理路面垃圾,为“拆违治乱提质”攻坚行动贡献力量。现年85岁高龄的原县人大主任王荣科对记者说:“拆违这件事情,我们很关注。县委、县政府做得很好!能够拆出公平来、拆出平等来。依法治国,一切按法律政策办事,人民群众是拥护的!”
总工会献上爱心,助阵升温。县总工会发出《共助“拆违治乱”攻坚行动,共建灵石幸福美好家园》倡议书,同时组织工会志愿服务队、劳模志愿服务队、职工志愿服务队50余人深入乡镇、社区进行慰问,并积极参与杂草清除、垃圾清运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助推“拆违治乱提质”工作再升温。
共青团青年先行,奉献青春。团县委动员广大团员青年争当“拆违治乱提质”的宣传标兵,积极参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交口乡团委组织80余名中学师生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专题活动;马和乡中小学开展了以“弘扬奉献精神,构建文明家园”为主题的清洁活动;英武乡团委组织2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整治小分队,全面整治辖区范围内的建筑及生活垃圾,得到辖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妇联会不让须眉,尽展英姿。县妇联发出了《文明从我做起 共建美丽灵石》倡议书,同时组织妇女干部、女党员、巾帼志愿者披上彩带在街头宣传政策,还编排出了关于宣传拆违治乱提质攻坚行动的各类节目。翠峰镇组织辖区内的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妇女干部共30余人,挨门逐户与群众沟通,进行政策宣传;南关镇42个村的妇女组成“巾帼清洁队",从整理院子、铲除杂草、清理煤堆、倾倒垃圾等生活小事做起,形成争先抢优的良好氛围。
志愿者热情无私,任劳任怨。段纯镇由党委牵头,组建起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群众志愿者、骑行志愿者和环卫工人志愿者共150人的“攻坚行动”辅佐大军,广泛开展“清洁环境告别陋习、文明行为从我做起”的志愿服务活动。东城管委会组织辖区内学雷锋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党员志愿者、民间文艺群天石百草园志愿团队共同发力,重点对南同蒲铁路及保利合盛铁路专用线及周边的废弃物、垃圾堆、杂草等以及朝阳居委物资局宿舍院和乌金巷南煤宿舍区进行了综合整治;西城青年志愿者立志做好宣传员、巡查员、战斗员“三大员”,全力投入到清理小区杂物、取缔违法小广告和帮助孤寡老人清理住所卫生的活动中;北城社区从“显眼处”入手,向“志愿者”借力。仅仅在三天内就组织了三次志愿者活动,参与的志愿者达120人,共清运和填埋垃圾300余立方,铲除小广告50余条,清理铁道护坡杂物1000平方米。
各企业积极配合,自行拆违。在此次攻坚行动中,各驻灵企业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主动请战,积极配合。驻英武乡广进宝煤矿自行拆除违建1500平方米,腾退土地1860平方米,并及时将腾退的土地进行了复垦;东方希望晋中铝业有限公司勇担责任,将500多名工人全部撤离,并对厂区西门对面的总面积达5820平方米的彩钢房进行拆除;驻梁家焉乡的恒岳煤业、聚源煤业等主动抽调党员干部和一线工人共计40余名投身到全乡环境大整治的行动中,并派出机具、车辆无偿帮助拆违和倾倒垃圾;驻交口乡的金庄煤矿组织职工志愿者30余人,出动铲车、卡车等大型机具,奋战在夏木线道路的整治当中。
文明办网信传播,共话变化。县文明办发出“我拍家乡变化”网络文明传播的通知,用镜头来展示灵石的环境变化。据了解,该活动从5月15日开始,至9月30日结束。组织民众向政务微信“灵石发布”、“灵石文明办”和新浪微博发送相关照片,并通过留言分享的方式,讲述家乡灵石开展攻坚行动以来的变化、感受和启发。在微信专题、新闻媒体等多种平台上,展示文明志愿者参与传播的精彩讨论,达到共创文明美丽和幸福灵石的目的。(原晓瑜 宋晓明)
责任编辑 董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