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今年我市游客接待量将达到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超过 500亿元,接待量和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4%和39%,在全省保持领先。旅游产业在市域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旅游业是晋中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部署,市旅游局群策群力、奋力拼搏,不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全面落实省委“六大发展”新要求,在“十三五”规划里市政府又果断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全市接待游客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奋斗目标,晋中旅游正向着千亿产业阔步前进。
以“两个攀升、三个提升、四个升级”谱写旅游发展新篇章
2015年是我市旅游发展攻坚年,我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完善产业体系、打造旅游精品、创新旅游营销、提升服务品质,使得旅游产业发展亮点纷呈,旅游综合带动效应凸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以“两个攀升、三个提升、四个升级”谱写了晋中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经济指标实现两个攀升。一是总量攀升,今年预计全市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65 倍,完成“十二五”计划任务的163%;今年旅游总收入超过 500亿元,实现攻坚年冲刺目标,比“十一五”期末增长 4.39倍,完成“十二五”计划任务的212%。二是增幅攀升,接待量和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34%和39%,在全省保持领先。
资源品质实现三个提升。一是质量提升。景区A级化实现重大突破,绵山、平遥、乔家连续创成5A景区, 4A景区由“十一五”时期的4家发展到15家;我市A级景区占到全省的五分之一,5A景区占到全省的一半。二是级次提升。“五大平乔”(五台山—大同—平遥—乔家)主打线路,我市占了两个点,省内旅行社自主外联的旅游团队,九成以上有晋中行程,外省旅行社销售的山西产品,晋中线路排在前列。三是形象提升。国内外各类文化机构发起的游客投票活动,我市多次进入决赛,亚洲金旅奖、最美目的地、最佳休闲度假城市等奖项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城市知名度和旅游美誉度。
产业实力实现四个升级。一是项目升级。“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旅游项目156个,累计投入资金 125亿元,尤其是今年,在攻坚年强力驱动下,旅游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达到30亿元,比“十一五”五年投资总量还要多。二是营销升级。在旅游促销上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声势,有效扩大了晋中旅游的影响力。三是要素升级。全市星级饭店、民俗客栈、快捷酒店、社会宾馆等住宿设施床位达到6.02万张,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5万张;旅游专线公路里程416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96公里,榆祁、汾邢等高速公路连接形成景区出发半小时上高速的便捷路网;《又见平遥》实现了旅游演艺梦,自2013年2月上演到目前,累计演出1900场,收入1.42亿元。四是服务升级。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力打造标准化旅游服务体系,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旅游服务单位创A创星;在市场监管上,有效遏制了违规经营、欺客宰客等现象和黑电瓶车、烧高香等顽疾;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查处违规人员和企业,一方面通过培训、大赛、比武等方式,评先评优,亮出正面典型。
晋中旅游由小到大的过程就是创新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我市旅游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市牢牢抓住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挖掘潜力,做好“有中生辉”的文章,并以产品、服务、要素、模式等各个层面的创新,推动旅游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产品创新,打造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依托深厚的晋商文化,做优晋商文化线路;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多样的地质地貌、怡人的生态环境,引领煤炭企业开发了绵山、石膏山、红崖沟、乌金山等一系列自然生态景区;依托老牌工业城市、传统农业大市,一方面开发了旅游与工业互动互促的工业旅游产品,如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榆次老醯醋博园、太谷怡园酒庄、鑫炳记太谷饼文化园,榆次双合成工业园区、平遥牛肉集团等,一方面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9个、特色文化旅游村镇11 个、投资超亿元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4个、各类农家乐经营户456户;依托东山红色、绿色、金色旅游做文章,红:即红色旅游,绿:即开发太行山脉森林、峡谷、坡地、村落发展旅游,金:即依托以上资源打造的有影响、具轰动的旅游节庆、赛事活动,如榆社云竹湖垂钓节、和顺许村国际文化艺术节、左权莲花节、昔阳红叶节等。
以游客满意为基准,实施服务创新。市委、市政府把标准化作为促进旅游业上档升级的重要措施,作为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和市场、增强旅游服务和企业自律、调整企业与消费者关系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在全行业选试点、树典型、立标杆,形成了一套既对接国标、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服务业标准体系,包含了77个服务基础标准、83个服务保障标准和42个服务提供标准,不仅涵盖了旅游业“六要素”的技术性服务规范,还包括了保障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标准。此外,为了提升游客的舒适度、满意度,我市还大力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首先积极改善旅游道路通行状况,在 2015年旅游发展攻坚年中,我市列出了十条旅游道路工程,投资20亿元,有效提高了我市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交通便利性;其次启动旅游厕所革命,按照“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新要求,新建改建了一大批旅游厕所,提升了我市的旅游形象。
以全链条打造为突破,实施要素创新。2012年举办了第一届晋中旅游餐饮技能大赛,对晋中小吃菜肴进行了挖掘整理,推出了一批晋中特色小吃和地方菜肴,形成旅游风味餐系列产品;从2013年开始,对全市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摸底普查,汇总出10个系列、200多种产品,满足了游客“购”的需求;同时发掘各地民俗文化为旅游添彩,并推出了大型演艺项目《又见平遥》,受到游客的强烈关注。
以改革攻坚为引领,实施模式创新。针对晋中旅游主体呈现“小、散、弱、差”的局面,我市开启了集团组合发展之路,实现经营之争内部化、分散决策集中化,进而统筹多种资源、提升产业层级。2013年,晋中旅游集团公司组建工作启动,2015年1月20日,国旅集团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构建起投资、管理两个平台,双方约定在旅游资源整合、景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开拓方面深化合作,此举开创了全省旅游业引进大资本大集团的先例。针对我市旅游城市整体形象影响力弱的问题,我市下大力气开展城市整体形象营销,在境外,我市的旅游广告做到纽约时代广场、欧盟国家以及日韩和台湾全境;在国内,我市组织促销队伍展开地毯式宣传,覆盖到全国25个省份80多个城市;在会展上,我市借助“丝绸之路”、“万里茶道”等大型活动宣传晋中,通过国内外各种旅展推出晋中旅游;在媒体上,我市在海内外数百家媒体推出专题专项宣传,利用重点城市的公共场所和高铁高速、机场车站等密集部位,制作大屏幕、灯箱、车身、车内饰等宣传广告。此外,还在大西线冠名“晋中号”列车,提升晋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旅游业是晋中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旅游是一项综合型产业,一业兴百业旺。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能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更是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窗口。新常态下,“一煤独大”的经济结构已经遭受了冲击,我们需要新的产业带领晋中走向春天,无疑旅游产业就是晋中的新希望、新蓝海,抓住旅游就是找准了发展的新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着力实现到“十三五”末,全市年游客接待量1亿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两项指标均比“十二五”期末翻一番,全面实现晋中千亿旅游产业的奋斗目标。
为了促进晋中旅游经济效益节节攀升。我市将坚持深化改革,着力创新旅游管理体制,积极探索资源分解、分类管理、合理开发的新路径。在全方位转型中,旅游资源将由分散的景点转向整合线路,由县域分割转向整体板块,“突出一大主题、凸显两大体系、实现三大转变”。其中,“一大主题”是在国家级“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基础上,以晋中全域为载体,创建国家文化公园;“两大体系”一是整合晋商文化、古城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遗产,打造中国家国文化体系,二是整合我市绿色资源和红色资源,打造太行山生态度假体系,组合成文化与生态交相辉映的旅游产品综合体;“三大转变”一是从观光式、单一型的传统旅游向体验式、复合型的现代旅游转变,二是从观赏式、单调型的文物旅游向互动式、参与型的文化旅游转变,三是从同质化的资源开发型旅游向多元化的价值增值型旅游转变,全力打造晋中旅游升级版,建成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旅游体验地和国家优秀旅游目的地。
“十三五”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要抢抓机遇,借势发力,实现更大发展。要依托晋商文化挖掘“万里茶道”历史脉络,加强区域合作,把晋中纳入“美丽中国”、“丝绸之路”等国家旅游产品体系;要抢抓高铁、航空机遇,依托大西旅游联盟以及环渤海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巩固深化与周边传统市场的资源客源共享机制;要打包优惠政策,以长珠三角为重点,撬动东部地区高消费市场。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经过多年来的精心培育,晋中的旅游产业如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白昌华)
责任编辑 董永德